共 17 条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被引:40
作者:
薛萐
[1
,2
]
李占斌
[1
,2
]
李鹏
[1
]
刘国彬
[1
]
戴全厚
[2
,3
]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贵州大学林学院
来源: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侵蚀;
抗蚀性;
植被恢复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4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提高土壤抗蚀性是防治土壤侵蚀、促进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以退耕1a撂荒地作为对照,该研究通过对恢复30a的刺槐、柠条、油松与刺槐-紫穗槐、油松-紫穗槐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抗蚀性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抗蚀性均明显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黏粒含量以及土壤颗粒间团聚程度显著提高。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粒平均质量直径、团聚度和分散系数等指标计算该区土壤抗蚀性,进行抗蚀性等量评价。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油松(PC16)、刺槐(RP21)、柠条(AK18)、油松-紫穗槐(PA17)和刺槐-紫穗槐(RA20),纯林土壤抗蚀性强于混交林。该区采用油松、刺槐和柠条纯林恢复模式效果要优于油松-紫穗槐和刺槐-紫穗槐混交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2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