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24
作者
梁俊平 [1 ,2 ]
张一平 [1 ,3 ]
机构
[1] 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2] 河南省气象局
[3] 河南省气象台
关键词
西南气流; 低层垂直风切变; 高温高湿; 对流有效位能; 线状对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 [概况分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河南高、中、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地面存在温度和露点温度梯度及辐合线,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槽动力作用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而引起。(2)三次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中下层有比较深厚的暖湿层结,热力和水汽条件充分,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干层,从而形成了低层暖湿、上层比较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大气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对流层中下层,对流有效位能非常大,配合一定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超级单体和飑线的发生和发展。综合来看,8月1日不稳定、水汽、垂直切变和动力条件最强,1 1日次之,7日相对较弱。强对流形成条件的强弱对对流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一定影响。(3)雷达和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显示,强天气过程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单体回波结构,初始对流都在河南西南部和西部到山西南部的辐合线、干线附近生成,随后逐渐加强,形成多单体回波群(其中部分发展成为非典型超级单体)。成熟阶段,都发展成为线状对流系统,8月7日在河南北部形成由强对流单体组成的不连续的东北西南向线状对流回波,8月1和¨日在河南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高温高湿环境中形成了有组织的飑线。飑线东移过程中其前侧不断有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后侧冷空气下沉辐散,互为对峙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是飑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4)对流层中低层相对深厚的暖湿层结及其以上的干层是盛夏西南气流形势下河南强对流天气预报值得关注的内容,CAPE、△θse(850-500)、△T850-500、K指数、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等对西南气流超级单体、飑线等强风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328 / 134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广西一次飑线大风天气的成因和预警分析 [J].
农孟松 ;
翟丽萍 ;
屈梅芳 ;
赖珍权 ;
梁维亮 ;
祁丽燕 .
气象, 2014, 40 (12) :1491-1499
[2]   一次槽后型大暴雨伴冰雹的形成机制和雷达观测分析 [J].
张一平 ;
俞小鼎 ;
孙景兰 ;
梁俊平 ;
李周 .
高原气象, 2014, 33 (04) :1093-1104
[3]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 [J].
孙建华 ;
郑淋淋 ;
赵思雄 .
大气科学, 2014, 38 (04) :742-755
[4]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J].
许爱华 ;
孙继松 ;
许东蓓 ;
万雪丽 ;
郭艳 .
气象, 2014, 40 (04) :400-411
[5]   黄淮地区两次低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张一平 ;
王新敏 ;
梁俊平 ;
李周 ;
王东海 .
暴雨灾害, 2013, 32 (04) :303-313
[6]   基于流型识别和物理量要素分析河南强对流天气特征 [J].
张一平 ;
吴蓁 ;
苏爱芳 ;
徐文明 ;
梁俊平 ;
李周 .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1492-1502
[7]   雷暴大风环境特征及其对风暴结构影响的对比研究 [J].
王秀明 ;
周小刚 ;
俞小鼎 .
气象学报, 2013, 71 (05) :839-852
[8]   一次华北飑线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与对流发展机制研究 [J].
陈涛 ;
代刊 ;
张芳华 .
气象, 2013, 39 (08) :945-954
[9]   国家级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技术进展Ⅰ:对流天气环境场分析业务技术规范的改进与产品集成系统支撑技术 [J].
张涛 ;
蓝渝 ;
毛冬艳 ;
郑永光 ;
唐文苑 ;
曹莉 ;
张小玲 ;
谌芸 ;
方翀 ;
周晓霞 ;
赵素蓉 ;
刘鑫华 ;
田付友 .
气象, 2013, 39 (07) :894-900
[10]   国家级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技术进展Ⅱ:对流天气中尺度过程分析规范和支撑技术 [J].
蓝渝 ;
张涛 ;
郑永光 ;
毛冬艳 ;
朱文剑 ;
林隐静 ;
张小玲 .
气象, 2013, 39 (07) :9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