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59
作者
孙建华 [1 ,2 ]
郑淋淋 [1 ,3 ]
赵思雄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飑线; 数值模拟; 雷暴高压; 冷池; 地面大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5 [数值试验];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飑线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整层水汽含量及其垂直分布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类型和强度等的影响。本文的试验表明环境场中不同的水汽含量和垂直分布,会影响下沉气流和冷池的强度,从而影响对流的组织形态、维持时间和强度。整层水汽试验表明,增加(减少)水汽,对流增强(减弱),冷池和雷暴高压增强(减弱)导致大风增强(减弱)。增加水汽越多发展阶段冷池强度越强,最大风速越强,但成熟阶段后期冷池减弱的越快,层状云区的后部入流减弱,不利于雷暴大风的出现和维持。不同层次水汽试验表明,在保持整层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线状对流和雷暴大风易发生在中层干、下层湿的环境中,这种层结条件对雷暴高压的增强有重要作用,但不利于整个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
引用
收藏
页码:742 / 75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一次弓形回波结构和演变机制的观测分析 [J].
金龙 ;
赵坤 ;
谢利平 ;
张小玲 ;
杨洪平 .
气象科学, 2013, 33 (06) :591-601
[2]   干、湿环境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流背景和地面特征分析 [J].
郑淋淋 ;
孙建华 .
大气科学, 2013, 37 (04) :891-904
[3]   灾害性大风发生机理与飑线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模拟研究 [J].
刘香娥 ;
郭学良 .
大气科学, 2012, (06) :1150-1164
[4]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 [J].
王秀明 ;
俞小鼎 ;
周小刚 ;
牛淑贞 .
高原气象 , 2012, (02) :504-514
[5]   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 [J].
梁建宇 ;
孙建华 .
大气科学, 2012, 36 (02) :316-336
[6]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J].
孙虎林 ;
罗亚丽 ;
张人禾 ;
刘黎平 ;
王改利 .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105-120
[7]   我国飑线发生条件的研究 [J].
丁一汇 ;
李鸿洲 ;
章名立 ;
李吉顺 ;
蔡则怡 .
大气科学, 1982, (01) :18-27
[8]   Organizational Mode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over Central East China [J].
Zheng, Linlin ;
Sun, Jianhua ;
Zhang, Xiaoling ;
Liu, Changhai .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2013, 28 (05) :1081-1098
[9]   Spring and Summer Midwestern Severe Weather Reports in Supercells Compared to Other Morphologies [J].
Duda, Jeffrey D. ;
Gallus, William A., Jr. .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2010, 25 (01) :190-206
[10]  
A sensitivity of squall-line intensity to environmental static stability under various shear and moisture conditions[J] . Tetsuya Takemi.Atmospheric Research . 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