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与创新

被引:101
作者
杨桦 [1 ]
刘志国 [1 ,2 ]
机构
[1] 北京体育大学
[2] 烟台大学
关键词
深化体教融合; 中国特色;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D O I
10.15942/j.jcsu.2021.03.001
中图分类号
G807 [体育教育];
学科分类号
040303 ;
摘要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论文在分析传统的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以融合发展观引领理念创新,"一体化"设计推动体制创新,"一体化"运行促进机制创新,整体协同实现模式创新,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打通资源供给堵点,破除体教制度藩篱,提出了院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三大路径下队校、双高、校企、校场、校协、校地、校家七种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并指出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培养模式是对体教结合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 [J].
刘波 ;
郭振 ;
王松 ;
陈怡莹 ;
张贝尔 .
体育学刊, 2020, 27 (06) :12-19
[2]   论新时代“南体模式”新发展——关于高等体育院校体教融合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J].
杨国庆 .
体育学研究, 2020, 34 (04) :1-10
[3]   职业足球俱乐部青训与校园足球合作探析 [J].
喻和文 ;
刘东锋 ;
谢松林 .
体育文化导刊, 2019, (02) :22-27+14
[4]   “个人-家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蒲鸿春 ;
岳海鹏 ;
李林 .
体育文化导刊, 2017, (09) :72-76
[5]   “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发展 [J].
翟丰 ;
张艳平 .
体育学刊, 2013, 20 (04) :90-92
[6]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 [J].
陈元欣 ;
王健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 (05) :17-21+63
[7]   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J].
杨桦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01) :1-4
[8]  
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 刘延东.中国体育报. 2012 (001)
[9]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N]. 中国体育报. 2000 (003)
[10]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发布 .2 http://www.moe.gov.cn/jybxwfb/s5147/202103/t20210302516416.html?authkey=boxdr3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