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分析

被引:20
作者
吴文斌 [1 ]
黄朝法 [2 ]
郑德祥 [1 ]
陈信旺 [2 ]
郑淑娟 [2 ]
康海军 [1 ]
缪三华 [1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2]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关键词
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碳储量; 碳密度;
D O I
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3.007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估算福建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特征分析,为今后福建省森林的综合经营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为数据源,运用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以2012年发布的全国各树种(组)含碳率为基准,进行碳储量和碳密度估算。【结果】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约为2.96×108 t,平均碳密度48.87 t/hm2。各森林类型碳储量在36.85×104~15 664.58×104 t,其中以阔叶混交林的碳储量最高,占森林碳储量的52.83%。各森林类型碳密度在25.58~99.93 t/hm2。【结论】福建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通过提高成熟林和过熟林的比例来提升福建省森林的碳密度和碳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298 / 30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J].
周玉荣 ;
于振良 ;
赵士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518-522
[2]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3省试行[N]. 蒋三乃. &nbsp中国绿色时报. 2011 (A01)
[3]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 科学出版社 , 冯宗炜等著, 1999
[4]  
The global carbon dioxide budget. Sundquist E T. Science . 1993
[5]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 R. K. Dixon,A. M. Solomon,S. Brown,R. A. Houghton,M. C. Trexier,J. Wisniews. Science . 1994
[6]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7]   西藏昌都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空间分布格局 [J].
任德智 ;
葛立雯 ;
王瑞红 ;
张娜 ;
潘刚 .
生态学杂志, 2016, 35 (04) :903-908
[8]   湖北省太子山森林植被碳密度及碳储量研究 [J].
皮忠来 ;
王晓荣 ;
庞宏东 ;
张家来 ;
郑京津 ;
郑兰英 .
湖北林业科技, 2014, 43 (06) :1-4
[9]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综述 [J].
续珊珊 .
林业调查规划, 2014, 39 (06) :28-33
[10]   基于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以徐州市为例 [J].
周伟 ;
王晓洁 ;
关庆伟 ;
梁波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 (10) :71-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