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被引:13
作者
唐新功 [1 ]
陈永顺 [2 ]
严良俊 [1 ]
王璟 [3 ]
机构
[1] 油气资源和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2]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3]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太行山; 重力梯级带; 莫霍面; 布格重力异常; 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2 [重力学与地球形状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在深地震测深(DSS)资料约束下,使用做过地形校正的重力资料对太行山山前地区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在4条测线上通过分层剥离的方法分别得到沉积层和莫霍面的空间图像以及深部密度界面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西面高原地区沉积层较薄,平均在4 km以下;东侧华北平原地区多数在5 km以上,且起伏剧烈,对应于华北平原地区一系列次级的凹陷与隆起构造。莫霍面和康氏面在两侧均相对平缓,康氏面从东部的大约18 km增加到西北部山区的28 km左右;莫霍面深度从东南侧平原地区的大约34 km左右向西北侧埋深陡然增加到42~43 km。太行山断裂带表现为太行山重力梯级带,并在太行山山前地壳内各界面均发生错断,莫霍面和康氏面错断距离达4~5 km,这还证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确是深大断裂。
引用
收藏
页码:305 / 30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新疆乌什地震带断裂研究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 [J].
史丽艳 ;
朱传庆 ;
杨书江 ;
杨大克 .
西北地震学报, 2007, (02) :156-160
[2]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郯庐断裂构造 [J].
唐新功 ;
陈永顺 ;
唐哲 .
地震学报, 2006, (06) :603-610+679
[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4]   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密度结构及其地质解释 [J].
刘占坡 ;
高祥林 ;
黎益仕 .
地震地质, 2003, (02) :266-273
[5]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J].
徐杰 ;
高战武 ;
宋长青 ;
孙建宝 .
地震地质, 2000, (02) :111-122
[6]   山西中南部地区地壳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震 [J].
刘明清 ;
祝治平 ;
方盛明 ;
刘明军 ;
张建狮 ;
虎喜凤 ;
杨清 ;
刘敏 ;
啜永清 ;
景呈国 .
地震学报, 1999, (03) :82-89
[7]   张北-尚义地震区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J].
赵国泽 ;
刘国栋 ;
詹艳 ;
江钊 ;
刘铁胜 ;
汤吉 ;
王继军 ;
李文军 ;
梁竞阁 .
地震地质, 1998, (02) :60-68
[8]   利用华北北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数值模拟地壳应力场 [J].
刘昌铨 ;
刘明军 ;
嘉世旭 ;
不详 .
地震学报 , 1998, (03) :17-26
[9]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 [J].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吴涛,吴建春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3) :356-364
[10]   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 [J].
曾融生,孙为国,毛桐恩,林中洋,胡鸿翔,陈光英 .
地震学报, 1995, (03) :3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