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研究

被引:31
作者
陈丽 [1 ,2 ]
郝晋珉 [1 ,2 ]
王峰 [3 ]
尹钰莹 [1 ,2 ]
高阳 [1 ,2 ]
段文凯 [1 ,2 ]
杨君 [1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耕地; 固碳功能; 碳循环; 黄淮海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903 ;
摘要
耕地固碳作为陆地主要生态系统固碳的有效补充,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耕地固碳功能研究多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耕地植被、土壤等碳吸收、碳释放以及将耕地看作纯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系统碳平衡,缺乏从土地利用和管理学科角度对耕地固碳功能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区内耕地面积大,耕地利用模式典型。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整个系统碳循环过程,构建了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系统固碳功能研究基本框架,并基于生态学角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相关研究成果,从耕地固碳能力、固碳效率和固碳优势度三个方面对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固碳功能认识,应从自然固碳能力、理想固碳能力、现实固碳能力和区域固碳能力4个层次展开,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能力在各个层级上均表现出正向性;此外,黄淮海平原耕地平均固碳效率为2.5,固碳优势度达到0.85,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在本区域具有不可忽视以及区域内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本区域应该作为耕地的重要功能进行显化。本研究不仅可为耕地生态功能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考点,也为提升耕地的生态效益、缓解气候变化以及耕地生态补偿方面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1039 / 105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64 条
  • [1] 黄淮海平原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建议
    杨宏伟
    [J]. 农机科技推广, 2016, (01) : 23 - 26
  • [2] 关于我市农作物秸秆禁烧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对策
    张志方
    宋家明
    米晓健
    [J]. 天津人大, 2015, (08) : 42 - 44
  • [3] 北京市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赵春
    [J]. 农学学报, 2015, 5 (02) : 42 - 46
  • [4]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魏燕华
    赵鑫
    翟云龙
    张二朋
    陈阜
    张海林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7) : 87 - 95
  • [5] 皖江城市带农作物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谷家川
    查良松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12) : 1507 - 1513
  • [6]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J]. 资源科学, 2012, 34 (11) : 2097 - 2105
  • [7]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比较
    王欣
    高明达
    杨飞
    郭延鹏
    马长明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 (10) : 56 - 60+66
  • [8] 佛山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损益
    叶延琼
    章家恩
    秦钟
    李逸勉
    李韵
    [J]. 生态学报, 2012, 32 (14) : 4593 - 4604
  • [9] 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
    闵继胜
    胡浩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7) : 21 - 27
  • [10] 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研究
    唐华俊
    李哲敏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11) : 2315 -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