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

被引:6
作者
伍俊斌
机构
[1]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关键词
互联网; 协商民主; 数字鸿沟; 群体极化; 公共理性; 信息控制;
D O I
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5.02.002
中图分类号
D665 [民主党派及其活动];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数字鸿沟的存在,使网络协商民主可能将一部分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导致网络协商民主变成少数人的民主,表现出精英主义倾向。由于存在协同过滤和沉默的螺旋现象,网络协商容易发生群体极化。在协商过程中,群体极化与协商民主理念背道而驰,最终将消解协商民主的公共理性,甚至给协商民主带来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危险。在网络协商中,信息是一种必要的资源和权力,尽管公众可以获取众多网络信息,但是政府掌握着信息发布权和控制权,协商民主存在公共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网络民主协商是一个技术平台,其效果取决于政府机构的支持,离不开现实民主制度的对接。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透视网络民主的有限性 [J].
严小庆 .
长白学刊, 2002, (02) :18-21
[2]   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初探 [J].
龙淼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 (03) :114-116
[3]   公民网络参与的政府创新分析——以湖南“献计献策”活动为例 [J].
徐家良 ;
万方 .
中国行政管理, 2008, (04) :70-74
[4]   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J].
陈家刚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 (07) :71-78+85
[5]   电子政务与民主参与 [J].
陶文昭 .
电子政务, 2010, (09) :54-59
[6]  
Communication and the Other:Beyo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ris M Young.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 1996
[7]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critics,contestations. John S Dryzek.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2000
[8]  
Mass media flow and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Tichenor P J,Donahue G A,Olien C 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1970
[9]   Democracy and filtering [J].
Sunstein, CR .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4, 47 (12) :57-59
[10]  
力量转移[M]. 新华出版社 , (美)托夫勒(Toffler,A.)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