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及其元素特征分析

被引:36
作者
张霖琳
王超
刀谞
滕恩江
王业耀
机构
[1]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关键词
颗粒物; 元素; 京津冀城市; ICP-M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于2013年四个季度,选择京津冀3个主要城市和1个对照点,以及4个全国大气背景站,同步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样品,采用微波消解ICP-MS法分析样品中的68种元素.结果表明,京津冀3个城市四个季度PM10和PM2.5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且采暖季高于非采暖季.全年PM2.5/PM10比值大于0.5,细颗粒物污染占主导.元素在PM2.5中所占比例高于PM10.而背景点颗粒物浓度低于标准限值,远低于城市点,且四个季节变化不大.在检出的57种元素中,Na、Mg、Al、S、K、Ca、Fe、Zn在0.1~10μg/m3之间,P、Ti、Mn、Ni、Cu、Ba、Pb在10~100ng/m3之间,其他含量较低元素如Cd、Co、Ge、Ga、Zr、Sr、V等在0.01~10ng/m3之间.元素S、Na、K、Al、Fe、Mg、Ca等含量大于1%,P、Zn、Pb、Cu、Ba等其他元素含量介于0.1%1%.富集因子分析结果提示,K、Ca、Cr、Fe、Cu、Zn、As、Cd和Pb等9种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采暖季与非采暖季富集因子比值在1.1~3.5之间.因子分析提示,燃煤、工业污染源、燃油等是颗粒物污染的主要贡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993 / 30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北京2013年1月连续强霾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J].
杨欣 ;
陈义珍 ;
刘厚凤 ;
赵妤希 ;
高健 ;
柴发合 ;
孟凡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02) :282-288
[2]   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 [J].
赵普生 ;
徐晓峰 ;
孟伟 ;
董璠 ;
何迪 ;
石庆峰 ;
张小玲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01) :31-36
[3]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 [J].
李令军 ;
王英 ;
李金香 ;
辛连忠 ;
金军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01) :23-30
[4]  
北京清洁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J]. 李令军,王英,李金香.环境科学. 2011(02)
[5]   因子分析法解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的来源 [J].
邹本东 ;
徐子优 ;
华蕾 ;
韩玉朴 ;
董淑英 ;
鹿海峰 .
中国环境监测, 2007, (02) :79-85
[6]  
Characteristic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M2.5, PM10, and TSP Aerosol in Beijing[J]. WEN-JIE ZHANG, YE-LE SUN, GUO-SHUN ZHUANG, AND DONG-QUN XU Center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Stud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Related Products Safety, China CDC, Beijing, 100021, China;Center for Atmospheric Chemistry Study,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The In
[7]  
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影响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魏复盛, 2001
[8]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 1990
[9]  
Atmospheric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in China: Situation, sources and control policies[J] . Jingchun Duan,Jihua Tan.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13
[10]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ine and coarse fraction of aerosols in the northeastern Mediterranean [J].
Kocak, Mustafa ;
Mihalopoulos, Nikos ;
Kubilay, Nilguen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1 (34) :7351-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