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比较研究

被引:122
作者
金树权 [1 ]
周金波 [1 ]
朱晓丽 [2 ]
姚永如 [3 ]
蔡国成 [3 ]
陈若霞 [1 ]
机构
[1] 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2] 宁波市农村水利管理处
[3] 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农办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氮、磷吸收; 水质净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取10种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花水龙、大聚藻、香菇草、水芹、大薸、凤眼莲、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吸收氮、磷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生植物的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109.9~1 511.1 g.m-2,其中香菇草净增生物量最高,是黄花水龙(最低)的13.7倍;(2)不同水生植物的氮、磷含量差异较小,其氮、磷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67~26.38 mg.g-1和1.16~3.50 mg.g-1;(3)不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差异较大,10种水生植物的水质氮、磷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6.3%91.8%和23.2%94.0%,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46.3%77.0%和54.3%92.7%。水体氮、磷去除率与水生植物净增生物量存在较高相关性,而与植株氮、磷含量不存在相关性,因而氮、磷吸收量而不是植株氮、磷含量应作为水生植物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571 / 157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模型规模研究 [J].
李慎瑰 ;
赵以军 ;
程凯 .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35 (08) :9-10
[2]   4种浮床栽培植物生长特性及吸收氮磷能力的比较 [J].
罗固源 ;
郑剑锋 ;
许晓毅 ;
曹佳 ;
舒为群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2) :285-290
[3]   东江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变化对水体恢复的影响 [J].
周婷 ;
彭少麟 ;
任文韬 .
生态学报, 2009, 29 (01) :231-239
[4]   滨岸缓冲带植物群落优化配置试验研究 [J].
吴健 ;
王敏 ;
吴建强 ;
杨泽生 ;
唐浩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8, (04) :42-45+52
[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氮磷吸收富集能力研究 [J].
李建娜 ;
胡曰利 ;
吴晓芙 ;
黄忠良 ;
董敏慧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 (07) :506-509
[6]   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的截留效应 [J].
徐红灯 ;
席北斗 ;
王京刚 ;
蔡洋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2) :84-88
[7]   上海市凤眼莲种群的时空分布及控制对策 [J].
;
王晓娟 ;
高雷 ;
董慧琴 ;
李博 .
生态学杂志, 2005, (12) :1454-1458
[8]   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净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J].
周小平 ;
王建国 ;
薛利红 ;
徐晓峰 ;
杨林章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1) :195-199
[9]   湿地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吸收能力研究 [J].
徐德福 ;
徐建民 ;
王华胜 ;
罗安程 ;
谢丹超 ;
应求实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5) :597-601
[10]   轻度富营养化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植物的特性 [J].
蒋跃平 ;
葛滢 ;
岳春雷 ;
戴洁琼 ;
王华胜 ;
唐宇力 ;
常杰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 (03) :309-3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