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旱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16
作者
赵如浪 [1 ]
冯佰利 [1 ]
蒋树怀 [1 ]
张小东 [1 ]
屈洋 [1 ]
蔡晓青 [2 ]
朱瑞祥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陕西省黄陵县农机局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保护性耕作; 有机质; 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春玉米品种沈玉17为材料,设置保护性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传统耕作(CT)3种耕作方式,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T与TS和CT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干筛法分析结果表明,0~30 cm深度,NT处理粒径>0.25mm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均显著高于TS和CT处理。湿筛法分析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MWD在0~10 cm深度为NT>TS>CT,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0~20 cm深度,NT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均低于CT处理。保护性耕作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而传统耕作则由于人为扰乱土层结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宁南旱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J].
严波 ;
贾志宽 ;
韩清芳 ;
杨宝平 ;
聂俊峰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03) :58-63
[2]   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J].
杨如萍 ;
郭贤仕 ;
吕军峰 ;
侯慧芝 ;
郭天文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1) :252-256
[3]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J].
袁德玲 ;
张玉龙 ;
唐首锋 ;
任秉枢 ;
魏巍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3) :125-128+134
[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J].
王新建 ;
张仁陟 ;
毕冬梅 ;
汪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2) :115-121
[5]   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结构性能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许淑青 ;
张仁陟 ;
董博 ;
张鸣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02) :203-208
[6]   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 [J].
刘晓利 ;
何园球 ;
李成亮 ;
王艳玲 .
土壤学报, 2008, (03) :459-465
[7]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J].
周虎 ;
吕贻忠 ;
杨志臣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73-1979
[8]   黄土高原水保耕作措施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J].
李静锐 ;
饶良懿 ;
余新晓 .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7, (03) :12-14
[9]   利用方式对干旱草原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王哲锋 ;
高波 ;
李小刚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3) :91-95
[10]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土壤通报, 2005, (03) :41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