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

被引:71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李成亮
王艳玲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北京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 水稳性团聚体; 物理性质; 红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肥力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肥力水平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以旱地土壤含量最低,林地土壤最高。不同肥力水平下,林地、果园、水田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均为:高肥力>低肥力。说明随土壤肥力的逐渐增高,有机质胶结物质含量增加,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粒密度、土壤孔隙度)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规律也不一致。但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59 / 4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响 [J].
曾希柏 ;
李菊梅 ;
徐明岗 ;
高菊生 ;
孙楠 .
土壤通报, 2006, (03) :434-437
[2]   贵阳市白云岩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孙永丽 ;
梅再美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27-31
[3]   不同林型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研究 [J].
刘文利 ;
罗广军 .
吉林林业科技, 2006, (01) :26-28+34
[4]   利用方式对高寒牧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 [J].
展争艳 ;
李小刚 ;
张德罡 ;
王哲锋 .
土壤学报, 2005, (05) :75-80
[5]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土壤通报, 2005, (03) :415-421
[6]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高洪 ;
刘艳 ;
于小军 .
生态学杂志, 2005, (04) :360-363
[7]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关系 [J].
王洪杰 ;
李宪文 ;
史学正 ;
于东升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44-46+50
[9]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简析 [J].
秦钟 ;
周兆德 .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379-385
[10]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1-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