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58
作者
郑聚锋 [1 ,2 ]
程琨 [1 ]
潘根兴 [1 ]
SMITH Pete [3 ]
李恋卿 [1 ]
张旭辉 [1 ]
郑金伟 [1 ]
韩晓君 [1 ]
杜彦玲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2] 南京林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Aberdeen, St Machar Drive,Aberdeen,AB UU,UK
关键词
土壤碳库; 土壤固碳; 有机碳稳定性; 温室气体排放; 土壤碳科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土壤碳库研究及碳汇问题是近年来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回顾了中国土壤碳库估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土壤碳库在气候变化下的演变态势,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矿化与温室气体的释放问题.整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可以认为中国土壤总有机碳库接近90Pg,无机碳库约为60Pg,农田土壤已有的固碳速率在20~25Tg/a水平.农田土壤固碳的理论容量可以达到2.0Pg水平,但农业技术的实施能够实现的技术潜力可能仅为理论潜力的1/3左右.因此,改善土壤管理和农田经营机制可能是提高土壤固碳技术潜力的关键.土壤固碳中有机碳积累并不表现出分解的敏感性,固碳显得有利于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一些农田综合温室气体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研究反而显示有机质积累下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强度没有提高甚而降低.未来中国土壤碳库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在于:(1)以流域为尺度和地球表层系统为对象的系统固碳与碳汇研究;(2)生态系统土壤碳固定与稳定机制,特别是土壤固碳与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机理和多界面过程.中国土壤碳科学将面临多学科集成和多目标服务的新发展机遇.
引用
收藏
页码:2162 / 217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3 条
[11]  
施肥和耕作长期试验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统计研究[D]. 王成己.南京农业大学 2009
[12]  
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 许信旺.南京农业大学 2008
[13]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南方典型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2、CH4产生研究[D]. 郑聚锋.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4]  
近20年来水稻土有机碳变化——县级和村级尺度的研究[D]. 张琪.南京农业大学 2004
[15]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王庚辰,温玉璞主编, 1996
[16]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its potential in agricultural soils of China[J] . Sun, Wenjuan,Huang, Yao,Zhang, Wen,Yu, Yongqiang.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 2010 (3)
[17]   China [J].
Eng, David L. ;
Ruskola, Teemu .
SOCIAL TEXT, 2009, 27 (03) :63-66
[18]   Stability and 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rol respiratio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J].
Leinweber, Peter ;
Jandl, Gerald ;
Baum, Christel ;
Eckhardt, Kai-Uwe ;
Kandeler, Ellen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8, 40 (06) :1496-1505
[19]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in grassland soils under elevated CO 2 : Insights from long-term incubations and stable isotopes[J] . Elise Pendall,Jennifer Y. King.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07 (10)
[20]   Below ground carbon turnover and greenhouse gas exchanges in a sub-arctic wetland [J].
Strom, Lena ;
Christensen, Torben R.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7, 39 (07) :1689-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