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58
作者
郑聚锋 [1 ,2 ]
程琨 [1 ]
潘根兴 [1 ]
SMITH Pete [3 ]
李恋卿 [1 ]
张旭辉 [1 ]
郑金伟 [1 ]
韩晓君 [1 ]
杜彦玲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2] 南京林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Aberdeen, St Machar Drive,Aberdeen,AB UU,UK
关键词
土壤碳库; 土壤固碳; 有机碳稳定性; 温室气体排放; 土壤碳科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土壤碳库研究及碳汇问题是近年来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回顾了中国土壤碳库估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土壤碳库在气候变化下的演变态势,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矿化与温室气体的释放问题.整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可以认为中国土壤总有机碳库接近90Pg,无机碳库约为60Pg,农田土壤已有的固碳速率在20~25Tg/a水平.农田土壤固碳的理论容量可以达到2.0Pg水平,但农业技术的实施能够实现的技术潜力可能仅为理论潜力的1/3左右.因此,改善土壤管理和农田经营机制可能是提高土壤固碳技术潜力的关键.土壤固碳中有机碳积累并不表现出分解的敏感性,固碳显得有利于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一些农田综合温室气体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研究反而显示有机质积累下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强度没有提高甚而降低.未来中国土壤碳库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在于:(1)以流域为尺度和地球表层系统为对象的系统固碳与碳汇研究;(2)生态系统土壤碳固定与稳定机制,特别是土壤固碳与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机理和多界面过程.中国土壤碳科学将面临多学科集成和多目标服务的新发展机遇.
引用
收藏
页码:2162 / 217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3 条
[61]  
Distribution of soil inorganic carbonstorage and its changes due to agricultural land use activity in China. Wu HB,Guo Z T,Gao Q,etal. 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 . 2009
[62]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C mineralization and production of CH4 and CO2 under anaerobic incubation from bulk samples and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of a typical paddy soil. Zheng J,Zhang X,Li L, et al.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7
[63]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 Tan S,Heerink N,Kruseman G,et al. Land Use Policy . 2006
[6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碳储量变化 [J].
刘子刚 ;
张坤民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788-791
[66]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J].
潘根兴 ;
赵其国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4) :384-393
[67]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红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J].
王伯仁 ;
徐明岗 ;
文石林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1) :97-100+144
[68]   沼泽垦殖前后土壤呼吸与CH4通量变化 [J].
宋长春 ;
王毅勇 ;
王跃思 ;
阎百兴 ;
徐小锋 ;
张金波 ;
杨文燕 .
土壤通报, 2005, (01) :45-49
[69]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表土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变化 [J].
张平究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俊伟 .
生态学报, 2004, (12) :2818-2824
[70]   低丘红壤有机碳库的密度及变异 [J].
李忠佩 .
土壤, 2004, (03) :29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