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障碍因子研究

被引:31
作者
刘文深 [1 ]
刘畅 [1 ]
王志威 [1 ]
滕文凯 [1 ]
汤叶涛 [1 ,2 ]
仇荣亮 [1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 植被恢复障碍因子;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铵态氮; 土壤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不同废弃时间的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探讨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尾砂地植被覆盖度随着废弃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废弃10年后植被覆盖度达到72%,但其群落组成仍相对简单(仅3种);尾砂地土壤黏粒含量(6.00%9.66%)和土壤有机质含量(0.51.5 g kg-1)均远低于周边正常植被区,而尾砂地土壤容重(1.261.43 g cm-3)则明显高于周边正常植被区。废弃1年的尾砂地土壤电导值显著高于废弃310年的尾砂地土壤和对照区土壤,土壤铵态氮和碱解氮含量则高达400 mg kg-1和500 mg kg-1,但废弃310年后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已趋于痕量,且在所调查的废弃3年和6年的尾砂地0100 cm剖面内土壤铵态氮含量也极低,表明尾砂地土壤铵态氮在废弃3年内已流失殆尽,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导致的土壤氮素等营养匮乏也是尾砂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障碍之一;尾砂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26.7 mg kg-1)、土壤脲酶活性(<29.9NH3-Nmg kg-1h-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7.10 phenol mg kg-1h-1)均显著低于周边正常植被区土壤,表明尾砂地土壤氮、磷循环受到抑制。本研究表明,废弃310年内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的土壤理化生性质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尾砂地土壤面临土壤重建的问题,需要引入合适的人工干预如土壤改良才能加快尾砂地植被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879 / 88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恢复措施对排土场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J].
闫晗 ;
葛蕊 ;
潘胜凯 ;
郭璐璐 ;
范君 ;
吴祥云 ;
张洋 .
环境化学, 2014, 33 (02) :327-333
[2]   连续流动分析法测定土壤中全磷、全钾的含量 [J].
吴玉萍 ;
李应金 ;
赵立红 ;
刘亚丽 ;
夏振远 .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 (05) :1941-1945
[3]   稀土矿露天开采过程的污染及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J].
高志强 ;
周启星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2) :2915-2922
[4]   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J].
刘善江 ;
夏雪 ;
陈桂梅 ;
卯丹 ;
车升国 ;
李亚星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1) :1-7
[5]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 [J].
姜灿烂 ;
何园球 ;
刘晓利 ;
陈平帮 ;
王艳玲 ;
李辉信 .
土壤学报, 2010, 47 (04) :715-722
[6]   南方离子型稀土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性开采模式 [J].
李永绣 ;
张玲 ;
周新木 .
稀土, 2010, 31 (02) :80-85
[7]   岭南稀土矿区土壤侵蚀状况分析附视频 [J].
王平 ;
刘少峰 .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01) :44-46+56+60
[8]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评述 [J].
池汝安 ;
田君 .
中国稀土学报, 2007, (06) :641-650
[9]   华南赤红壤无机复合肥氮磷淋失特征 [J].
曾曙才 ;
吴启堂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5) :1017-1022
[10]   靛酚蓝反应测定发酵液中的氨态氮 [J].
谢志鹏 ;
徐志南 ;
郑建明 ;
岑沛霖 .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03) :123-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