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环流形势

被引:10
作者
刘蕾 [1 ]
周晶 [2 ]
刘俊杰 [3 ]
高辉 [4 ]
机构
[1] 芜湖市气象局
[2] 江苏省气象局
[3] 安徽省气候中心
[4] 东部战区空军气象中心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持续性暴雨; 可降水量; 副热带高压; 大尺度环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65—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数据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代际变化的角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及环流特征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5—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此时段内持续性暴雨发生频次与夏季持续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一致,均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特征,1989—2003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少发、频发年代的环流特征分析发现,1965—1988年高纬度地区气流平直,冷空气不活跃,而低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导致南海水汽输送较弱,可降水量偏少,对流运动偏弱;2004—2015年500 h Pa位势高度场上高纬度地区呈西高东低的特征,冷空气输送能力较弱,同时孟加拉湾低槽偏弱,副热带高压虽然偏强但位置偏南,水汽无法远距离输送至长江地区,可降水量也异常偏少;1989—2003年虽然为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代,但其中无持续性暴雨年份与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份的环流配置则完全相反,持续性暴雨频发年鄂霍次克海高压明显偏强,冷空气活跃,低纬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其西北侧的水汽可以源源不断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可降水量异常偏多,冷暖空气的交汇则使垂直运动旺盛。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2015年湖北省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对流云活动分析
    张端禹
    崔春光
    徐明
    王婧羽
    胡昌琼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 (02) : 8 - 17
  • [2] 华南夏季12—30d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
    魏蕾
    房佳蓓
    杨修群
    [J]. 气象学报, 2017, 75 (01) : 80 - 97
  • [3] 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
    陈思
    高建芸
    黄丽娜
    游立军
    [J]. 应用气象学报 , 2017, (01) : 86 - 97
  • [4] 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大气低频扰动场分析
    李进
    丁婷
    孙林海
    钱维宏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 (04) : 23 - 31
  • [5] 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和输送特征
    孙建华
    汪汇洁
    卫捷
    齐琳琳
    [J]. 气象学报, 2016, 74 (04) : 542 - 555
  • [6] A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Anomalous Circulation Patterns Responsible for Persistent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South China[J]. 吴慧,翟盘茂,陈阳.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6(04)
  • [7] 大气低频变化对福建前汛期典型持续性暴雨影响
    陈彩珠
    高建芸
    黄丽娜
    游立军
    林昕
    陈琳
    [J]. 应用气象学报 , 2016, (01) : 75 - 84
  • [8] 浙江北部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非常规资料特征分析
    周娟
    高天赤
    杨军
    樊李苗
    张纪伟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 (04) : 7 - 13
  • [9] 湖南盛夏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许霖
    姚蓉
    李巧媛
    姚倩
    陈斗
    [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 (03) : 15 - 22
  • [10] 近30年我国南方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分类研究
    汪汇洁
    孙建华
    卫捷
    赵思雄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 (06) : 713 - 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