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砂侧积体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孤岛油田馆上段3~4砂组高弯度曲流河为例

被引:29
作者
束青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孤岛采油厂
关键词
河道砂; 特高含水期; 侧积体; 注采模式; 剩余油挖潜; 孤岛油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5.02.014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对孤岛油田馆上段3-4砂组高弯度曲流河河道砂侧积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 河流相厚油层多侧积体沉积的地质特点,设计了由三个侧积体组成,其间分布两个斜交泥质夹层(侧积层)的三种 夹层位置类型、四种射孔方式、两种注水方式的24个注采模拟方案,研究了不同注采模式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侧积体夹层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与注采井网的不同配置关系,造成剩余油存在较 大差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个夹层的上部,且逆着夹层注水模型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略大于顺夹层注水的波及 系数和采收率。应用侧积体理论指导特高含水期曲流河厚油层水平井挖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陶组第4砂组优化设计水平井7口,初期平均单井产油能力达到了28.5t/d,为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5倍,综合 含水率仅为56.6%,为油田注聚合物后在特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48+84 +84-8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2]   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模式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J].
陈程 ;
孙义梅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 (02) :24-27+68
[3]   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 [J].
陈程 ;
贾爱林 ;
孙义梅 .
石油学报, 2000, (05) :99-102+1
[4]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J].
徐安娜 ;
穆龙新 ;
裘怿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5) :3-5
[5]   注水正韵律油层水平井开采剩余油数值模拟研究──以五点注水井网为例 [J].
何鲁平,陈素珍,俞启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1) :47-50+104
[6]   双河油田厚油层内夹层分布特征 [J].
王国鹏,何光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2) :55-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