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早熟晚粳高产水稻新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14
作者
吴越 [1 ,2 ]
胡静 [1 ,3 ]
陈琛 [1 ]
张家星 [1 ]
李万元 [1 ]
唐东南 [1 ]
仲军 [1 ]
羊彬 [1 ]
朱正康 [1 ]
姚友礼 [1 ]
王余龙 [1 ]
董桂春 [1 ]
机构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 苏州市委办公室
[3] 苏州市知识产权局
关键词
早熟晚粳; 高产;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效率;
D O I
10.16819/j.1001-7216.2017.7014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为阐明江苏省早熟晚粳新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2013年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江苏省新近育成的8个早熟晚粳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与对照在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上的差异,分析氮素吸收利用及影响因素。【结果】1)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实收产量均高于对照宁粳1号,平均增加7.87%,其中,武运粳29、武运粳23、扬粳4227、通粳981极显著高于对照;新品种总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4.97%、2.85%。随着品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稻谷产量均增加;2)高产新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吸氮强度大、单穗吸氮量多和抽穗后吸氮量多,导致总吸氮量多;3)高产新品种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大,氮素比例下降值大,成熟期茎鞘叶氮素比例低,结实期穗氮素增加量大,成熟期穗氮素比例高,这些特征均有利于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后者;4)高产新品种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均高于对照,产量越高趋势越明显。总氮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但前者的影响更大。吸氮量高的品种氮肥利用率也较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也高。【结论】在苏南稻区,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氮肥(素)吸收利用率、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比对照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619 / 63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 [1]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D].薛亚光.扬州大学.2013, 04
  • [2] 氮素高效吸收型水稻的基本特点.[D].于小凤.扬州大学.2012, 07
  • [3]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基本特点.[D].董桂春.扬州大学.2007, 01
  • [4]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供氮浓度的响应.[D].张岳芳.扬州大学.2006, 03
  • [5] 植物营养遗传学.[M].严小龙;张福锁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 [6] 株高对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陈琛
    王熠
    羊彬
    朱正康
    曹文雅
    罗刚
    周娟
    王祥菊
    于小凤
    袁秋梅
    仲军
    姚友礼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22) : 4450 - 4459
  • [7] 影响水稻遗传群体株系氮素高效吸收的主要根系性状
    陈琛
    羊彬
    朱正康
    曹文雅
    罗刚
    周娟
    王祥菊
    于小凤
    袁秋梅
    仲军
    王熠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29 (04) : 390 - 398
  • [8] 水稻生育期对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郎有忠
    窦永秀
    王美娥
    张祖建
    朱庆森
    [J]. 作物学报, 2012, 38 (03) : 528 - 534
  • [9] 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规律
    张洪程
    马群
    杨雄
    李敏
    葛梦婕
    李国业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刘艳阳
    [J]. 作物学报, 2012, 38 (01) : 86 - 98
  • [10]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王伟妮
    鲁剑巍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3) : 545 -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