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不同形态氮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12
作者
王静 [1 ,2 ,3 ]
郭熙盛 [2 ,3 ]
王允青 [2 ,3 ]
吕国安 [1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安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3] 安徽省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省级实验室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氮素; 秸秆还田; 水体富营养化;
D O I
10.13243/j.cnki.slxb.2014.04.005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901 ;
摘要
为探索巢湖流域稻麦(油)轮作区水稻季减少农田氮素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降低其对湖区水质的威胁,采用野外定位观测试验并结合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连续两年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总氮(TN)、溶解态氮(DN)、溶解态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后第2天或第4天田面水的TN、DN、DON和NH4+-N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降低,至8~10 d后趋于稳定;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NO3--N浓度普遍较低;尿素施用后8~10 d之内是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秸秆还田降低这一时期TN、DN、NH4+-N浓度的效果显著,而DON浓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DN是稻田田面水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所占TN比例达63.2%88.8%,尿素施用后6 d内DN又以NH4+-N为主,NH4+-N所占TN的比例为33.8%69.9%。DON是稻田田面水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效应不容忽视。秸秆还田还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增产幅度分别为12.25%和7.68%,平均为9.96%。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秸秆还田可以作为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措施在巢湖流域使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10 / 4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双季晚稻田灌溉径流氮磷分布特征研究 [J].
陈成广 ;
赵轻舟 ;
胡保卫 .
水利学报, 2013, 44 (02) :238-242
[2]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J].
杨林章 ;
冯彦房 ;
施卫明 ;
薛利红 ;
王慎强 ;
宋祥甫 ;
常志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01) :96-101
[3]   不同减量施肥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损失研究 [J].
吴俊 ;
樊剑波 ;
何园球 ;
屠人凤 ;
谭炳昌 ;
徐欢 ;
许小伟 .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09) :1561-1566
[4]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武际 ;
郭熙盛 ;
鲁剑巍 ;
王允青 ;
张晓玲 ;
许征宇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09) :1741-1749
[5]  
太湖流域稻田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的氮素平衡特征及环境效应评价[J]. 薛利红,俞映倞,杨林章.环境科学. 2011(04)
[6]   西湖平原区连续13年定位施肥对麦、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J].
徐祖祥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1) :16-21
[7]   巢湖沿岸典型圩区夏季水稻生长期营养盐输出特征研究 [J].
储茵 ;
汪丽婷 ;
马友华 ;
胡宏祥 ;
张丽娟 ;
朱小红 ;
孙丽 ;
胡鹏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05) :135-140
[8]   淡水水体溶解有机氮对有毒藻种的生物有效性 [J].
罗专溪 ;
魏群山 ;
王振红 ;
颜昌宙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1) :45-50
[9]   耕作方式对还田稻草氮素释放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J].
梁天锋 ;
徐世宏 ;
刘开强 ;
王殿君 ;
梁和 ;
董登峰 ;
韦善清 ;
莫润秀 ;
曾可 ;
江立庚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10) :3564-3570
[10]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J].
李冬初 ;
徐明岗 ;
李菊梅 ;
秦道珠 ;
八木一行 ;
宝川靖和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2) :30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