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

被引:169
作者
孙卫东 [1 ]
凌明星 [1 ]
汪方跃 [1 ]
丁兴 [1 ]
胡艳华 [1 ]
周继彬 [1 ]
杨晓勇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太平洋; 板块俯冲; 中生代; 成矿作用; 岩浆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 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 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 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引用
收藏
页码:218 / 22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 [1] 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侯增谦
    潘小菲
    杨志明
    曲晓明
    [J]. 现代地质, 2007, (02) : 332 - 351
  • [2] 用玄武岩组成反演中—新生代华北岩石圈的演化
    徐义刚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93 - 104
  • [3] 富铌玄武岩: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楔橄榄岩部分熔融产物
    张海祥
    张伯友
    牛贺才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11) : 82 - 90
  • [4] 俯冲带复杂的壳幔相互作用
    赵振华
    王强
    熊小林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4, (04) : 277 - 284
  • [5] 鄂东南铜山口、殷祖埃达克质(adakitic)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拆沉)下地壳熔融与斑岩铜矿的成因[J]. 王强,赵振华,许继峰,白正华,王建新,刘成新.岩石学报. 2004(02)
  • [6] 北淮阳晓天盆地早白垩世玄武岩地球化学:富集地幔的证据
    谢智
    陈江峰
    张巽
    周泰禧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 (01) : 26 - 31
  • [7] 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张旗
    王焰
    刘伟
    王元龙
    [J]. 地质通报, 2002, (07) : 431 - 435
  • [8]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徽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
    王强
    赵振华
    熊小林
    许继锋
    [J]. 地球化学, 2001, (04) : 353 - 362
  • [9]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张旗
    王焰
    钱青
    杨进辉
    王元龙
    赵太平
    郭光军
    [J]. 岩石学报, 2001, (02) : 236 - 244
  • [10] Late Mesozoic interaction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in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Fujian[J]. 周金城,陈荣.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