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纳如松多银铅矿S、Pb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被引:43
作者
杨勇 [1 ,2 ]
罗泰义 [1 ]
黄智龙 [1 ]
杨竹森 [3 ]
田世洪 [3 ]
钱志宽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冈底斯; 斑岩; 银铅矿; 硫同位素; 铅同位素; 纳如松多;
D O I
10.16461/j.cnki.1000-4734.2010.03.005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纳如松多银铅矿是西藏陆陆碰撞主碰撞时期形成的特殊的隐爆角砾岩型富银富铅矿床。对该银铅矿的主要金属硫化物和矿区的斑岩进行了S、Pb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和示踪讨论,结果显示矿床的金属硫化物和斑岩(细斑和粗斑)具有一致的铅同位素组成,以富集放射性成因铅为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中的铅主要来源于矿区斑岩。方铅矿的δ34S为2.5‰~4.7‰,与之成对的闪锌矿δ34S为4.5‰~5.5‰,皆大于相对应的方铅矿,表明成矿期的S同位素基本达到了平衡。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与粗斑斑岩硫同位素组成更为接近,结合Pb同位素的特征,认为银铅矿的成矿与粗斑斑岩的关系更为密切。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西藏碰撞造山带冈底斯中新世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研究.[D].孟祥金.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 04
[2]   湖南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息朝庄 ;
戴塔根 ;
刘悟辉 .
地球学报, 2009, 30 (01) :89-94
[3]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铅锌银矿床的S、Pb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J].
臧文栓 ;
孟祥金 ;
杨竹森 ;
叶培胜 .
地质通报, 2007, (10) :1393-1397
[4]   西藏冈底斯银多金属矿化带的基本特征与成矿远景分析 [J].
孟祥金 ;
侯增谦 ;
叶培盛 ;
杨竹森 ;
李振清 ;
高永丰 .
矿床地质, 2007, (02) :153-162
[5]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曲晓明 ;
杨竹森 ;
孟祥金 ;
李振清 ;
杨志明 ;
郑绵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郑有业 ;
聂凤军 ;
高永丰 ;
江思宏 ;
李光明 .
矿床地质, 2006, (06) :629-651
[6]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和主要类型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杨志明 ;
王安建 ;
潘桂棠 ;
曲晓明 ;
聂凤军 .
中国地质, 2006, (02) :340-351
[7]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对大陆俯冲和成矿作用的启示:Sr-Nd同位素证据 [J].
莫宣学 ;
赵志丹 ;
Don J DEPAOLO ;
周肃 ;
董国臣 .
岩石学报, 2006, (04) :795-803
[8]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埃达克质斑岩含矿性:源岩相变及深部过程约束 [J].
侯增谦 ;
孟祥金 ;
曲晓明 ;
高永丰 .
矿床地质, 2005, (02) :108-121
[9]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年龄 [J].
李光明 ;
芮宗瑶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2) :165-170
[10]   西藏斑岩铜矿对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 [J].
芮宗瑶 ;
李光明 ;
张立生 ;
王龙生 .
地学前缘, 2004, (01) :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