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夏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侯贤清 [1 ,2 ]
韩清芳 [1 ,2 ]
贾志宽 [1 ,2 ]
李永平 [3 ]
杨宝平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
[2] 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3] 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耕作方式;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宁南旱平地进行了夏闲期深松、免耕及传统翻耕(对照)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深松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地蓄雨保墒,提高旱平地冬小麦播前的土壤贮水量,深松和翻耕土壤蓄墒率极显著高于免耕处理,深松处理较翻耕高0.79%;夏闲期末深松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310.78mm)分别较免耕、传统翻耕高8.23 mm、1.61 mm。深松和免耕较传统翻耕显著改善了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状况,对越冬期0~60 cm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冬小麦的越冬。苗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深松、免耕分别较传统翻耕(351.05 mm)高35.9 mm、28.8 mm,不同的耕作处理对后作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影响差异主要在80 cm以上土层。冬小麦返青期降雨主要使0~8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有所增加,处理间的差异减小。夏闲期深松处理能有效地增加对降雨的蓄保能力,提高旱地冬小麦播前及整个生长阶段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不同耕作方式的冬小麦产量以夏闲期翻耕处理最高(3475.9kg/hm2),与深松处理(3322.0kg/hm2)无显著差异,免耕显著低于其它2种耕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14.12kg/(hm2.mm)〕,深松次之〔13.62kg/(hm2.mm)〕,免耕处理显著低于前二者〔10.64 kg/(hm2.mm)〕。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坡耕地水肥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J].
李友军 ;
黄明 ;
吴金芝 ;
姚宇卿 ;
吕军杰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2) :42-45+101
[2]   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产流蓄墒扩渗特征研究 [J].
李永平 ;
贾志宽 ;
刘世新 ;
韩清芳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2) :86-90
[3]   陇中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晋小军 ;
黄高宝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5) :111-114
[4]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J].
郭清毅 ;
黄高宝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3) :165-169
[5]   旱坡地麦田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J].
王小彬 ;
蔡典雄 ;
金轲 ;
吴会军 ;
白占国 ;
张灿军 ;
姚宇卿 ;
吕军杰 ;
王育红 ;
杨波 ;
Roger Hartmann ;
Donald Gabriels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09) :1044-1049
[6]   毕节地区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试验研究初报 [J].
郑元红 ;
胡娟 ;
谢文 ;
申玲 .
耕作与栽培, 2002, (03) :6-7
[7]   覆盖免耕夏玉米耗水特性的研究 [J].
张海林 ;
陈阜 ;
秦耀东 ;
朱文珊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2) :36-40
[8]   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 [J].
杜兵 ;
李问盈 ;
邓健 ;
廖植樨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65-67
[9]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丁昆仑 ;
M.J.Hann .
农业工程学报, 2000, (03) :28-31
[10]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J].
王俊鹏 ;
马林 ;
蒋骏 ;
贾志宽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