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被引:78
作者
刘晓利 [1 ,2 ]
何园球 [1 ]
李成亮 [1 ]
姜灿烂 [3 ]
陈平帮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旱地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肥力水平;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以0.25~0.05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各肥力水平下,菜地土壤中除>5 mm水稳性团聚体外,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生地、果园和荒地土壤。说明菜地土壤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相对丰富。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5 mm、5~2 mm和2~1 mm的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说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全氮的消长趋势和有机碳一致。土壤全磷较均匀地分布在水稳性团聚体中,如高肥力菜地和荒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磷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2~1 mm和1~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55 / 26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 [J].
戴全厚 ;
刘国彬 ;
薛萐 ;
翟胜 ;
李小利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2) :61-64+77
[2]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J].
迟光宇 ;
王俊 ;
陈欣 ;
史奕 .
土壤, 2006, (06) :755-761
[3]   不同利用年限菜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和酶活性变化 [J].
路磊 ;
李忠佩 ;
车玉萍 .
土壤, 2006, (04) :429-434
[4]   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响 [J].
曾希柏 ;
李菊梅 ;
徐明岗 ;
高菊生 ;
孙楠 .
土壤通报, 2006, (03) :434-437
[5]   宁夏引黄灌区菜地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对策 [J].
王明国 .
宁夏农林科技, 2005, (06) :10-11
[6]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J].
孔祥斌 ;
张凤荣 ;
王茹 ;
徐艳 .
地理研究, 2005, (02) :213-221
[7]   林地开垦后对不同质地红壤碳氮和磷库的影响 [J].
夏建强 ;
章明奎 ;
徐建民 .
土壤通报, 2005, (02) :185-189
[8]   蔬菜大棚条件下土壤性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 [J].
焦坤 ;
李德成 .
土壤, 2003, (02) :94-97
[9]   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5-1498
[10]   有机肥对旱地红壤供磷效应的研究 [J].
王库 ;
何东方 .
土壤肥料, 2001, (05)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