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发酵工艺的研究

被引:14
作者
蒙肖虹
孙云
张惠芬
陈宏亮
雷莹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 茶多酚; 微生物菌群;
D O I
10.16112/j.cnki.53-1223/n.2008.04.006
中图分类号
TS272.4 [制造方法];
学科分类号
090203 ;
摘要
以云南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加入优势菌群的微生物渥堆发酵.初步研究了普洱茶发酵的基本条件,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温度、时间、水分、菌种用量为四因素,做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最终以感官评价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化来判断茶叶发酵的好坏.结果表明:茶叶在温度45℃,水分25%,菌种用量6 mL每150 g干茶叶,时间在18天发酵效果较好,能够形成普洱茶特有的甘、滑、醇、厚的品质特点,茶多酚含量在10.57%.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3+90 +9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茶多酚化学.[M].杨贤强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 [J].
梁名志 ;
夏丽飞 ;
陈林波 ;
方成刚 ;
段志芬 ;
陈继伟 ;
杨盛美 ;
孙荣琴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0) :321-325
[3]   普洱熟茶后发酵加工过程中曲霉菌的分离和鉴定 [J].
陈可可 ;
朱宏涛 ;
王东 ;
张颖君 ;
杨崇仁 .
云南植物研究, 2006, (02) :123-126
[4]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研究 [J].
李咏梅 ;
王学松 ;
于艳春 .
广州化学, 2003, (01) :59-63
[5]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J].
龚淑英 ;
周树红 .
茶叶科学, 2002, (01) :51-56
[6]  
不同制法普洱茶茶褐素及其在贮存中变化的研究.[D].李连喜.西南大学.200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