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海洋环境监测网浮标观测站布设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18
作者
李鹏 [1 ]
许啸春 [2 ]
潘灵芝 [1 ]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
[2] 国家海洋局东海标准计量中心
关键词
海洋环境监测; 浮标观测站; 监测网络布局; 东海海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59 [其他监测仪器设备];
学科分类号
0804 ;
摘要
基于海洋环境监测现状与发展,针对目前东海区浮标站位较少、布局不均和观测功能设置不完善等限制了其在海洋预报、防灾减灾、维权执法等方面保障功能的提高问题,为满足东海区观测形势需要,结合重要流系和重要海洋现象监测、台风与风暴潮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东海区浮标观测网布局。在现有浮标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18个浮标站位,其中包含11个10m浮标、7个3m浮标和3个潜标,新的东海区浮标观测网系统将与海洋(台)站、海上平台、海基床、岸基雷达等观测系统共同构建东海区实时立体海洋观测网。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6+87 +8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气候变化影响下苏北海岸的塑造过程 [J].
胡进 ;
陈沈良 ;
胡小雷 ;
张林 ;
谷国传 .
上海国土资源, 2013, 34 (02) :41-49
[2]   朱家尖岛邻近海域潮流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何海丰 ;
杨世伦 ;
张朝阳 ;
张文祥 .
上海国土资源, 2013, 34 (01) :27-31+59
[3]   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域夏季潮流特征 [J].
李鹏 ;
秦渭华 .
上海国土资源, 2012, 33 (04) :34-38+47
[4]  
上海地学研究:从长江口到深海——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接受本刊专访[J]. 上海国土资源. 2011(03)
[5]   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构想——以上海海岸带为例 [J].
黎兵 ;
何中发 .
上海地质, 2010, (01) :6-10+20
[6]   1999年与2006年间夏季长江冲淡水变化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 [J].
周锋 ;
宣基亮 ;
倪晓波 ;
黄大吉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 31 (04) :1-12
[7]   东海陆架环流季节变化的模拟与分析 [J].
鲍献文 ;
林霄沛 ;
吴德星 ;
山峰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349-356
[8]   冬季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研究附视频 [J].
潘玉萍 ;
沙文钰 .
海洋与湖沼, 2004, (03) :193-201
[9]   2000年8月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观测附视频 [J].
朱建荣 ;
丁平兴 ;
胡敦欣 .
海洋与湖沼, 2003, (03) :249-255
[10]   长江口外氧的亏损 [J].
李道季 ;
张经 ;
吴莹 ;
梁俊 ;
黄大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8) :686-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