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麦草谷比及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9
作者
顾克军
许博
顾东祥
张斯梅
张传辉
石祖梁
杨四军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 草谷比; 秸秆资源; 空间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明确江苏省小麦秸秆资源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江苏省13个春性和19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秸秆资源进行调查,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取4段长度为5 cm的秸秆,剩余部分为第5段(分别用0~5、>5~10、>10~15、>15~20和>20 cm表示),对穗部单独进行脱粒处理,分别进行烘干称质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品种类型和产量水平对小麦草谷比以及不同部位秸秆质量占秸秆总质量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性品种草谷比极显著低于半冬性品种(P<0.01),春性品种草谷比平均为1.05~1.07,半冬性品种草谷比平均为1.38~1.40。2种生态型小麦品种的草谷比均呈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春性品种草谷比变化范围为0.96~1.42,半冬性品种草谷比变化范围为1.21~1.77,但年际间有所不同。2010—2011年,在中低产水平(4 000~6 250 kg·hm-2)条件下2种类型小麦品种草谷比显著大于超高产水平(>8 500 kg·hm-2,P<0.05);而在2012—2013年,2种类型小麦品种草谷比在各产量水平间皆无显著差异。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秸秆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就0~5、>5~10、>10~15、>15~20和>20 cm以及穗轴颖壳6个部位秸秆质量占植株秸秆总质量的比例而言,春性品种依次为8.00%、7.06%、6.64%、6.57%、48.00%和23.75%,半冬性品种依次为10.11%、8.07%、7.39%、7.06%、44.53%和22.85%。当籽粒产量区间为>4 750~8 500 kg·hm-2时,随产量的增加,植株从下至上各个部位秸秆质量占秸秆总质量的比例总体没有显著变化,而超高产水平(>8 500 kg·hm-2)时穗轴颖壳质量占秸秆总质量的比例显著低于较低产量水平(4 000~4 750 kg·hm-2,P<0.05)。江苏省小麦草谷比和麦秸空间分布受品种生态类型和籽粒产量水平的影响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麦草谷比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 [J].
顾克军 ;
顾东祥 ;
张斯梅 ;
许博 ;
杨四军 ;
张恒敢 ;
张传辉 ;
石祖梁 .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 (04) :6-9+22
[2]   镇麦系列小麦品种育种实践及探讨 [J].
温明星 ;
李东升 ;
曲朝喜 ;
陈爱大 .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25 (11) :47-49
[3]   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转移的差异分析 [J].
周玲 ;
王朝辉 ;
李富翠 ;
孟晓瑜 ;
李可懿 ;
李生秀 .
生态学报, 2012, 32 (13) :4123-4131
[4]   苏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特点分析及高产策略 [J].
张敏 ;
刘智全 .
农业科技通讯, 2012, (06) :76-78
[5]   江苏淮南麦区小麦品种观察比较试验 [J].
张勇 ;
张伯桥 ;
高德荣 ;
毛坤一 .
农学学报, 2012, 2 (05) :11-16
[6]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 [J].
周羊梅 ;
顾正中 ;
王安邦 .
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4 (05) :21-23
[7]   江苏省冬小麦湿渍害的风险区划 [J].
吴洪颜 ;
高苹 ;
徐为根 ;
包云轩 .
生态学报, 2012, 32 (06) :1871-1879
[8]   裸燕麦不同生育时期对干旱胁迫后复水的响应 [J].
林叶春 ;
曾昭海 ;
郭来春 ;
任长忠 ;
王春龙 ;
胡跃高 .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02) :284-288
[9]   江苏省水稻秸秆资源量及其可收集量估算 [J].
顾克军 ;
张斯梅 ;
许博 ;
张恒敢 ;
杨四军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 (01) :32-36
[10]   不同生产条件下留茬高度对水稻秸秆可收集量的影响 [J].
顾克军 ;
杨四军 ;
张斯梅 ;
许博 ;
陈涓 ;
张恒敢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 (04) :83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