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组构学研究的最新技术——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被引:58
作者
徐海军
金淑燕
郑伯让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组构; EBSD; CPO; 榴辉岩; 石榴石; 绿辉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3 [岩石产状、结构和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岩石组构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理解许多地质过程非常关键。岩石组构学的理论研究和测试技术手段都有很大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最近十几年来,装备在扫描电镜上的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新技术日臻成熟,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和材料科学组构分析的强有力手段。作为革命性的新技术,EBSD的量化显微构造数据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相鉴定、变形机制、位错滑移系、结晶学优选方位(CPO)和变质过程研究等。本文介绍了池际尚教授在开拓我国岩石组构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贡献,同时阐述了EBSD的仪器组成、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及其与费氏台、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和透射电镜优缺点的对比,并展示了该方法在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组构分析中的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13 / 22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岩石显微构造分析现代技术——EBSD技术及应用 [J].
曹淑云 ;
刘俊来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10) :1091-1096
[2]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J].
刘庆 .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5, (04) :205-210
[3]   两类榴辉岩的石榴石变形特征差异——来自TEM研究的证据 [J].
刘祥文 ;
金振民 ;
金淑燕 ;
曲晶 ;
徐薇 .
岩石学报, 2005, (02) :411-420
[4]   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组构和变形机制研究进展 [J].
王璐 ;
金振民 ;
章军锋 .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01) :19-24
[5]   结构水引起的榴辉岩变形组构和变形机制 [J].
章军峰 ;
金振民 ;
HarryW.Green .
科学通报, 2005, (06) :559-564
[6]   西藏东巧方辉橄榄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流变学意义 [J].
王永锋 ;
郑有业 ;
金振民 .
地球科学, 2005, (01) :52-60
[7]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硬玉石英岩显微组构特征及其流变学意义 [J].
王璐 ;
金振民 ;
刘祥文 ;
金淑燕 .
地球科学, 2004, (03) :293-302
[8]   韧性剪切带中片麻岩和超高压榴辉岩变形特征及其与地震波速各向异性的关系:来自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680~1200米岩心的证据 [J].
陈意 ;
金振民 ;
欧新功 ;
金淑燕 ;
徐海军 .
岩石学报, 2004, (01) :97-108
[9]   中国显微构造地质学的回顾 [J].
刘瑞珣 .
地质论评, 2002, (02) :178-181
[10]   河北大麻坪超基性岩包体的岩石组构和地震波速各向异性 [J].
马芳 ;
金淑燕 ;
Kern H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5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