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64
作者
宋传中
周涛发
闫峻
任升莲
李加好
涂文传
张妍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 构造事件; 主应力方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特提斯、古亚洲、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复杂的转换过程,地壳活动频繁,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构造叠加强烈,并控制了区内的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1)印支晚期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具有俯冲带性质的襄樊-广济断裂带和先后具有左旋平移转换断层性质的郯庐断裂带产生。(2)燕山早期特提斯构造体制向古亚洲构造体制和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其一,晚侏罗世古亚洲构造体制近南北向挤压,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共轭剪切带。其二,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交古太平洋板块活动,NE向展布的华南板内构造形成。(3)燕山晚期脉动式伸展构造产生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晚白垩世-始新世长江中下游地区盆-岭构造形成。(4)喜马拉雅早期太平洋构造体制下近E-W向挤压作用,近S-N向展布的红色盆地发生反转,呈NE-SW向线状展布。
引用
收藏
页码:2835 / 284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J].
宋传中 ;
黄文成 ;
Shoufa Lin ;
任升莲 ;
李加好 ;
涂文传 .
安徽地质, 2010, 20 (01) :14-19+29
[2]   侏罗纪/白垩纪之交东亚板块汇聚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J].
董树文 ;
李廷栋 ;
钟大赉 ;
王成善 ;
沙金庚 ;
陈宣华 .
中国科学基金, 2009, 23 (05) :281-286
[3]   长江中下游繁昌-宁芜火山盆地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J].
闫峻 ;
刘海泉 ;
宋传中 ;
徐夕生 ;
安亚军 ;
刘佳 ;
戴立群 .
科学通报, 2009, 54 (12) :1716-1724
[4]   安徽巢北地区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J].
李三忠 ;
李安龙 ;
范德江 ;
赵广涛 ;
金宠 ;
戴黎明 .
地质学报, 2009, 83 (02) :208-217
[5]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J].
张岳桥 ;
徐先兵 ;
贾东 ;
舒良树 .
地学前缘, 2009, 16 (01) :234-247
[6]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岩浆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成因意义 [J].
徐晓春 ;
陆三明 ;
谢巧勤 ;
柏林 ;
储国正 .
地质学报, 2008, (04) :500-509
[7]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J].
董树文 ;
张岳桥 ;
龙长兴 ;
杨振宇 ;
季强 ;
王涛 ;
胡建民 ;
陈宣华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49-1461
[8]  
On the genetic classificatio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granitoids in the Nanling Range, South China[J]. LI XianHua1,2, LI WuXian1 & LI Zheng-Xiang3 1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a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3 Institute of Geoscience Research, Dep
[9]   再论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意义 [J].
李献华 ;
李武显 ;
李正祥 .
科学通报, 2007, (09) :981-991
[10]   关于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基础研究的思考 [J].
张国伟 ;
郭安林 ;
姚安平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0) :12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