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黄淮和西南地区不同性质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14
作者
林建
机构
[1] 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暴雨; 稳定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 湿位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29日发生在黄淮和西南地区东部不同性质暴雨的垂直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区的暴雨发生在同一环流背景下,但却具有不同的性质,黄淮地区是锋面附近或锋后的稳定性降水,西南地区属于锋前暖区中对流性强降水特征。不同性质暴雨在涡度、散度、高低空急流配置及垂直经向环流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湿位涡垂直分布特征也各有异同:稳定性强降水对应高层有大湿位涡舌向下伸展至对流层低层,高空冷槽东移诱发低层低涡发展,低层有高湿位涡区与强降水对应;对流性强降水对应高层湿位涡舌向下伸展至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侵入触发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对流性强降水。两类不同性质暴雨其垂直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可以为降水性质和短历时降水强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76 / 28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中国之暴雨[M]. - 科学出版社 , 陶诗言 著, 1980
[12]   与梅雨锋上低涡降水相伴的干侵入研究 [J].
姚秀萍 ;
吴国雄 ;
赵兵科 ;
于玉斌 ;
杨贵名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3) :417-428
[13]   1998年夏季江淮地区强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J].
张滨 ;
周林 ;
关皓 .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399-403
[14]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分析 [J].
阎凤霞 ;
寿绍文 ;
张艳玲 ;
沈新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1) :117-124
[15]   强暴雨系统中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 [J].
高守亭 ;
雷霆 ;
周玉淑 ;
董敏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6) :662-670
[16]   位涡扰动与气旋的发展 [J].
吴海英 ;
寿绍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04) :510-517
[17]   湿位涡与锋面强降水天气的三维结构 [J].
刘还珠,张绍晴 .
应用气象学报, 1996, (03) :275-284
[18]   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 [J].
吴国雄,蔡雅萍,唐晓菁 .
气象学报, 1995, (04) :38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