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浦口河口区沉积物中铁、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3
作者
袁和忠 [1 ,2 ]
沈吉 [1 ]
刘恩峰 [1 ]
孟祥华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铁; 磷; 水动力; 地球化学; 大浦河口; 太湖;
D O I
10.13198/j.res.2009.11.54.yuanhzh.011
中图分类号
X131.2 [水污染化学];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对太湖西部大浦口河口区沉积物中的w(Fe2+),w(TP)和w(Fe-P)及间隙水中ρ(Fe2+)和ρ(PO43-)的空间及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上覆水中,河道的各项指标均大于湖区及河口,而在河道与河口沉积物中w(TP)基本相似,均小于湖区.在河口沉积物垂向剖面上,存在约5,9及11 cm的3个明显变化阶段.w(Fe-P)占w(TP)的16.7%47.8%,与ρ(TP)的相关性较好(R=0.526),但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并不明显.Fe-P是重要的磷形态,厌氧状态下有向间隙水解析扩散的潜力,并形成Fe3+与Fe2+间的转换.间隙水中ρ(PO43-)与w(Fe-P)/w(TP)和ρ(Fe2+)存在非对应性,但与ρ(Fe)呈显著相关(R=0.853).河口区PO43-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复杂的水动力活动和地球化学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288 / 129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海河沉积物中磷释放的模拟研究 [J].
孙淑娟 ;
黄岁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4) :126-131
[2]   太湖磷转化细菌与水体磷形态关系 [J].
冯胜 ;
秦伯强 ;
高光 .
湖泊科学, 2008, (04) :428-436
[3]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J].
吕晓霞 ;
翟世奎 ;
逄礴 .
海洋环境科学, 2008, (02) :118-123
[4]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理化性质和磷的垂向变化 [J].
李江 ;
金相灿 ;
姜霞 ;
刘利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4) :64-69
[5]   太湖梅梁湾2007年蓝藻水华形成及取水口污水团成因分析与应急措施建议 [J].
孔繁翔 ;
胡维平 ;
谷孝鸿 ;
杨桂山 ;
范成新 ;
陈开宁 .
湖泊科学, 2007, (04) :357-358
[6]   滇池福保湾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垂向分布 [J].
郭建宁 ;
卢少勇 ;
金相灿 ;
姜霞 ;
盛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2) :78-83
[7]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 [J].
范成新 ;
张路 ;
包先明 ;
尤本胜 ;
钟继承 ;
王建军 ;
丁士明 .
湖泊科学, 2006, (03) :207-217
[8]   灼烧对沉积物烧失量及铁、磷测定的影响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高光 ;
张路 ;
罗潋葱 .
分析试验室, 2004, (09) :72-76
[9]   太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磷形态分布研究 [J].
张路 ;
范成新 ;
池俏俏 ;
王建军 ;
秦伯强 .
地球化学, 2004, (04) :423-432
[10]   太湖底泥间隙水中金属离子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J].
王建军 ;
范成新 ;
张路 ;
朱育新 ;
郑超海 .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1) :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