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生态恢复阶段的水土流失特征

被引:11
作者
王轶浩
耿养会
机构
[1]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市级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生态恢复; 土壤抗蚀性; 三峡库区;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3.04.030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在三峡库区汝溪河小流域,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对撂荒地和柏木新造林、幼龄林、中龄林4个恢复阶段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撂荒地演变为柏木新造林、幼龄林和中龄林后,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土壤流失量大小排序为撂荒地>新造林>幼龄林>中龄林;表层(0-20cm)土壤砂粒含量分别减少2.95%,6.86%和9.51%,而粗粉粒和物理性粘粒含量增加;各层土壤的抗蚀性明显增强,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而且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均需较长时间达到稳定,尤其是幼龄林和中龄林。可见,植被的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作用随生态恢复进程得到增强。但在三峡库区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的同时,还应注重培育和维护合理的林分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横坡和顺坡耕作对紫色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张怡 ;
何丙辉 ;
王仁新 ;
郭志敏 ;
唐柄哲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02) :192-198
[2]   三峡库区坡地林草植被阻止降雨径流侵蚀 [J].
黄茹 ;
黄林 ;
何丙辉 ;
周立江 ;
王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9) :70-76
[3]   三峡库区坡地果园间植草篱的水土保持效应 [J].
廖晓勇 ;
罗承德 ;
陈治谏 ;
王海明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01) :152-156
[4]   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 [J].
史晓梅 ;
史东梅 ;
文卓立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4) :63-66
[5]   三峡库区等高植物篱的控蚀效益及其机制 [J].
卜崇峰 ;
蔡强国 ;
袁再健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4) :14-18
[6]   浙江安吉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指标筛选及评价模型构建 [J].
张金池 ;
陈三雄 ;
刘道平 ;
顾长丰 ;
张现武 .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6, (02) :1-5
[7]   三峡库区乐天溪流域生态修复效果的遥感监测研究 [J].
史志华 ;
王天巍 ;
蔡崇法 ;
赵春华 ;
杨开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3) :473-480+503
[8]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J].
周彬 ;
董杰 ;
葛兆帅 ;
唐继刚 ;
杨达源 .
生态学杂志, 2005, (12) :1503-1506
[9]   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抗蚀性研究 [J].
史东梅 ;
吕刚 ;
蒋光毅 ;
卢喜平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6) :37-41
[10]   三峡库区柏木林研究 [J].
程瑞梅 ;
肖文发 ;
李新新 ;
李建文 .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03) :38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