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

被引:76
作者
叶国注 [1 ,2 ]
江用文 [1 ]
尹军峰 [1 ]
袁海波 [1 ]
张瑞莲 [1 ,2 ]
王志岚 [1 ,2 ]
沈丹玉 [1 ,2 ]
汪芳 [1 ]
陈建新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板栗香; 特征性香气成分; 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香型;
D O I
10.13305/j.cnki.jts.2009.05.001
中图分类号
TS272.1 [];
学科分类号
090203 ;
摘要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出的香气成分和各茶样的分布规律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栗香型茶样的香气成分特征为含有显著高含量的β-紫罗酮、橙花叔醇、植醇、1,4-二十烷二烯、5,8,11,14-花生四烯酸乙酯、2,6-二叔丁基苯醌、2-甲基十五烷、十七烷、2,6,10-三甲基十六烷,而3,7,11-三甲基-1-十二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这10种成分对栗香型与非栗香型茶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此外,壬醛,顺-茉莉酮也是值得关注的成分。
引用
收藏
页码:385 / 39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茶叶生物化学.[M].宛晓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日用品加香.[M].林翔云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食用调香术.[M].孙宝国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   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朱旺升 ;
倪德江 .
福建茶叶, 2004, (04) :19-22
[5]   七种高香型乌龙茶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J].
戴素贤 ;
谢赤军 ;
陈栋 ;
郑如钦 ;
谢振伦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1) :116-120
[6]   炒青绿茶制造中香气组份变化的研究 [J].
杨贤强 ;
沈生荣 ;
陈席卿 .
食品科学, 1989, (08) :1-7
[7]   焦变茶的检测 [J].
杨贤强 ;
沈生荣 .
茶叶, 1989, (01)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