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综合研究

被引:4
作者
葛永刚
魏明建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100037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
[2] 陕西宝鸡721007
[3]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证据; 机制; 模拟;
D O I
10.19789/j.1004-9398.2004.s1.033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从证据、机制及模型模拟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有关问题 ,认为 :高原隆升具有多阶段、多因素、不均速及整体隆升与局部隆升相叠合的特点 :青藏地区有稳定的冬季风存在时 (7 2MaBP) ,高原的整体高度应该已经达到 2 0 0 0m以上 ,在上新世末期高度已经达到 30 0 0m左右的高度 ;研究争论较多的 7 2MaBP前后的气候突变事件 ,甄别全球变冷与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是能否正确认识高原隆升过程的关键 ;高原隆升的证据、机制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 ,数值模拟和模型模拟对正确认识高原隆升研究意义重大 ,还需不断努力和探索 .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3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 [31] 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
    陈隆勋
    刘骥平
    周秀骥
    汪品先
    [J]. 第四纪研究, 1999, (04) : 314 - 329
  • [32]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施雅风
    李吉均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方小敏
    张青松
    [J]. 地理学报, 1999, (01) : 12 - 22
  • [33] 第三纪青藏高原面高程与古植被变迁
    魏明建
    王成善
    万晓樵
    伊海生
    [J]. 现代地质, 1998, (03)
  • [34] 高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花岗岩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王彦斌
    王军
    王世成
    [J]. 地质论评, 1998, (04) : 430 - 434
  • [35]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李吉均
    方小敏
    [J]. 科学通报, 1998, (15) : 1569 - 1574
  • [36] 青藏高原西部的抬升速率:叶城-狮泉河花岗岩40Ar-39Ar年龄的地质解释
    张玉泉
    朱炳泉
    谢应雯
    TM哈里森
    WSF基德
    [J]. 岩石学报, 1998, (01) : 12 - 22
  • [37] 矿物裂变径迹年龄与青藏高原隆升速率研究
    江万
    莫宣学
    赵崇贺
    郭铁鹰
    张双全
    [J]. 地质力学学报, 1998, (01) : 15 - 20
  • [38] 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值模型与实测模型之比较
    曾涛
    董文杰
    [J]. 科学通报, 1997, (20) : 2200 - 2201
  • [40] 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过程的数值模型研究
    董文杰
    汤懋苍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1) : 65 -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