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生烃潜力恢复与排烃特征分析——以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烃源岩为例

被引:18
作者
刘立峰 [1 ,2 ]
姜振学 [2 ,3 ]
周新茂 [4 ]
马中振 [4 ]
王乃军 [5 ]
张凤奇 [5 ]
林世国 [6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5]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6] 不详
关键词
生烃潜力指数; 排烃门限; 排烃量; 烃源岩; 辽河坳陷; 西部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对生烃潜力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生烃潜力指数恢复模型,并对辽河西部凹陷各类型有机质的排烃特征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类型有机质烃源岩排烃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有机质类型越好,排烃门限深度越浅,Ⅰ型和ⅡA型有机质的排烃门限深度为2 200 m,ⅡB型为2 700 m,Ⅲ型为2 900 m;相同埋深条件下,有机质类型越好,烃源岩单位有机碳排烃量越大,达到排烃高峰期越早,排烃效率也越高。研究区排烃期主要有2期,第一期为东营组沉积期(主要为东营组抬升遭受剥蚀前);第二期为明化镇组沉积期至现今。研究区烃源岩总排烃量为156.23×108t,其中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分别占61.5%和21.2%,是西部凹陷的主力排烃源岩。图4参14
引用
收藏
页码:378 / 38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烃源岩演化中有机碳质量与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J].
周总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4) :463-468
[2]   松辽盆地生油门限重新厘定及其意义 [J].
卢双舫 ;
李娇娜 ;
刘绍军 ;
冯子辉 ;
李景坤 ;
霍秋立 ;
王雪 ;
薛海涛 ;
李吉君 ;
申家年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2) :166-173
[3]   生烃化学动力学在川东北普光气田的应用 [J].
赵喆 ;
钟宁宁 ;
李艳霞 ;
张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6) :682-686
[4]   珠江口盆地珠-坳陷典型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生排烃模式及TOC恢复系数探讨 [J].
朱俊章 ;
施和生 ;
舒誉 ;
杜家元 ;
罗俊莲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4) :573-578
[5]   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J].
钟宁宁 ;
卢双舫 ;
黄志龙 ;
张有生 ;
薛海涛 .
沉积学报, 2004, (S1) :73-78
[6]   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变化的模拟计算 [J].
卢双舫 ;
薛海涛 ;
钟宁宁 .
地质论评, 2003, (03) :292-297
[7]   一种生、排烃量计算方法探讨与应用 [J].
周杰 ;
庞雄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24-27
[8]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源岩特征及低熟油分布规律研究 [J].
朱芳冰 .
地球科学, 2002, (01) :25-29
[9]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研究 [J].
朱芳冰 .
地质科技情报, 2000, (03) :53-56
[10]   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史定量模拟与有利勘探区预测 [J].
尹亚晖 ;
庞雄奇 ;
石兴春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4) :49-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