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水蚀典型区侵蚀地形特征分析

被引:25
作者
郭明航 [1 ]
杨勤科 [2 ]
王春梅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地形; 坡度; 坡长; 地形因子; LS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地形是影响地表水文和土壤侵蚀的主要环境因素,坡度、坡长和LS因子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参数。该文以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项目为依托,在ANUDEM软件环境中建立25m分辨率文地貌关系正确的DEM(Hydrologically Correct Digital Elevation Model,Hc-DEM),提取了坡度、坡长并计算了LS因子,对中国主要水蚀地区的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的空间及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该数据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2种遥感高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5m分辨率Hc-DEM可用以表达各典型样区地形特征,其上提取的坡度和坡长,符合一般地貌学原理和常规认识;坡度在东北地区最为平缓(0.8°),而在黄土丘陵区最陡(22.3°);坡长则在东北地区最长而黄土丘陵区最短(479m和69m);在地势比较低的河谷和地势较高的分水地带坡度比较平缓,而在分水岭到河谷冲积平原之间坡度较陡;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陡坡丘陵或坡度平缓的丘陵,坡长均比较大;LS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坡度基本一致;该文得到的数据与ASTER和SRTM遥感高程数据对比具有明显优势,全国土壤侵蚀普查项目建立的DEM,在全国、省区和大流域尺度上的土壤侵蚀评价制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该文阐明了中国主要水蚀区的侵蚀地形特征,为土壤侵蚀学、水文学中地形因子的提取提供了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9+307 +307-30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流域分布式侵蚀学坡长的估算方法研究 [J].
张宏鸣 ;
杨勤科 ;
李锐 ;
刘晴蕊 .
水利学报, 2012, 43 (04) :437-444
[2]   区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中的坡长因子尺度变换方法 [J].
郭伟玲 ;
杨勤科 ;
程琳 ;
李俊 ;
胡洁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8 (04) :73-78
[3]   基于GIS的区域坡度坡长因子提取算法 [J].
张宏鸣 ;
杨勤科 ;
刘晴蕊 ;
郭伟玲 ;
王春梅 .
计算机工程, 2010, 36 (09) :246-248
[4]   基于DEM的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方法研究初报 [J].
杨勤科 ;
郭伟玲 ;
张宏鸣 ;
王雷 ;
程琳 ;
李俊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2) :203-206+211
[5]   DEM与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研究 [J].
杨勤科 ;
赵牡丹 ;
刘咏梅 ;
郭伟玲 ;
王雷 ;
李锐 .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 (01) :25-31+45
[6]  
Research on the slope spectrum of the Loess Plateau[J]. TANG GuoAn,LI FaYuan,LIU XueJun,LONG Yi & YANG Xin Key Laboratory of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Nanjing 210046,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8(S1)
[7]   不同监测方法对土壤侵蚀监测结果的影响——以江西省潋水河流域为例 [J].
梁音 ;
田刚 ;
潘贤章 ;
史德明 ;
杨轩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3) :18-23
[8]   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 [J].
杨勤科 ;
师维娟 ;
Tim RMc Vicar ;
Tom GVan Niel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04) :1-6+21
[9]   基于DEM和GIS的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地形因子值的提取 [J].
汪邦稳 ;
杨勤科 ;
刘志红 ;
赵心畅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02) :18-23
[10]   ANUDEM和TIN两种建立DEM方法的对比研究 [J].
杨勤科 ;
Tim RMcVicar ;
TomGVanNiel ;
李领涛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6) :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