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

被引:19
作者
武俊喜 [1 ,2 ]
程序 [3 ]
焦加国 [4 ,5 ]
肖红生 [6 ]
杨林章 [5 ]
王洪庆 [7 ,8 ]
张福锁 [1 ]
Ellis Erle C [7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
[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
[4]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6]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与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7]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University of Maryland
[8] Institute of Coastal Ecology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平原; 乡村景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尺度推绎; 蒙特卡洛方法;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截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过去60a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地区发展迅速,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明显地变化。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基于1942年航片和2002年IKONOS影像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有机碳历史数据,用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价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的面积及其030cm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60a来,在86×103km2的区域中有47%的面积发生土地利用覆被转化,其中耕地转化为非耕地的面积为21%(18×103km2)。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化及其有机碳密度的变化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净增加。该区域稻田和闲置水域面积分别减少了21.5%(18.5×103km2)和6.7%(5.7×103km2),导致其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减少41.8TgC和12.9TgC;而水产养殖、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4.2%(12.2×103km2)、7.7%(6.7×103km2)、3.5%(3.0×103km2)和2.0%(1.7×103km2),使其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2.2TgC、22.2TgC、12.2TgC和6.5TgC。近60a来,整个区域030cm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增加了18.2TgC,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5%,形成了弱碳汇。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7%,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22.2TgC(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92%);而且,稻田转化为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也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86%)和0.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0%);此外,闲置水域转化为水产养殖也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1.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7%)。但是,稻田转化为水产养殖和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导致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损失6.3TgC和0.6TgC。因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及稻田转化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使整个区域形成弱碳汇,但如果稻田继续减少的话,很可能变成碳源。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土壤历史数据,采用尺度推绎方法,研究揭示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的面积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397 / 141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1] 长江下游平原区乡村景观的结构、管理和土壤有机碳研究
    武俊喜
    焦加国
    肖红生
    王洪庆
    程序
    杨林章
    Ellis Erle C
    [J]. 生态学报, 2006, (12) : 4135 - 4147
  • [2]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黄耀
    孙文娟
    [J]. 科学通报 , 2006, (07) : 750 - 763
  • [3]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郑国强
    江南
    史同广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 18 - 22
  •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策研究
    彭补拙
    高中贵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 506 - 511+603
  • [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J]. 地理研究, 2003, (01) : 1 - 12
  • [6] 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
    陈浮
    濮励杰
    曹慧
    彭补拙
    杨桂山
    周生路
    [J]. 土壤学报, 2002, (02) : 236 - 245
  • [7]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河北省遵化县为例
    傅伯杰
    郭旭东
    陈利顶
    马克明
    李俊然
    [J]. 生态学报, 2001, (06) : 926 - 931
  • [8] 江苏练湖农场两种主要土壤的供肥特点及其对晚稻生长的影响
    刘芷宇
    彭千涛
    尹楚良
    陈家坊
    吴世忠
    朱宗武
    [J]. 土壤学报, 1965, (04) : 387 - 394
  • [9] 太湖地区黄泥土三要素肥料定位试验
    刘茂林
    华兆龙
    賈根兴
    [J]. 土壤学报, 1965, (03) : 337 - 339
  • [10] 水稻耐肥性与氮肥施用量的研究
    孙羲
    王岳定
    [J]. 土壤学报, 1964, (04) : 373 -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