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31
作者
朱鸿杰
闫晓明
何成芳
洪玲
谭外球
机构
[1] 安徽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碳库; 碳循环; 土壤呼吸作用;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4.02.028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秸秆还田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的一种措施,现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农田系统碳循环流通的基础上,将系统划分为土壤、植物和大气3个子系统,对秸秆还田条件下各个子系统中碳的流动变化情况进行讨论。在土壤子系统中,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矿化碳、土壤微生物碳(MBC)的变化都有作用。秸秆还田的初期可能会降低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影响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致使作物对碳、氮利用率下降;然而,长期的效应仍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研究亦认为秸秆还田特别是与有机肥配合使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是对土壤原有的有机碳矿化影响尚不清楚。秸秆还田在植物子系统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植物光合碳变化。已有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表现为正效应;然而根际碳流通的变化尚不清楚。在大气子系统中,秸秆还田能够增强旱地耕作土壤的呼吸作用,促进CO2的排放;而淹水条件下,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碳矿化受到了明显抑制,对CO2没有明显影响。与此类似,淹水条件促进CH4排放,排水良好可以减少CH4的释放。事实上对CH4的排放而言,水份的影响可能比秸秆还田所产生的影响更大。笔者认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流通变化机理,及根际碳的流通变化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解析。其次,农业机械使用所产生的CO2气体在研究秸秆还田模式时也应被考虑在内。除此之外,秸秆还田这种减排措施(CO2)的减排潜力、适宜应用的区域、可能的协同作用和一些限制及不利因素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评估,实施过程中应考虑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344 / 3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深耕及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 [J].
战秀梅 ;
李秀龙 ;
韩晓日 ;
李亭亭 ;
杨劲峰 ;
刘小虎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3 (04) :461-466
[2]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J].
张鹏 ;
李涵 ;
贾志宽 ;
王维 ;
路文涛 ;
张惠 ;
杨宝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2) :2518-2525
[3]   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冲积土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J].
刘定辉 ;
舒丽 ;
陈强 ;
陈尚洪 ;
陈红琳 ;
朱钟麟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 (02) :158-162
[4]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江晓东 ;
迟淑筠 ;
宁堂原 ;
李增嘉 .
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2) :44-47
[5]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
[6]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J].
王成己 ;
潘根兴 ;
田有国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2) :2464-2475
[7]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 [J].
逯非 ;
王效科 ;
韩冰 ;
欧阳志云 ;
郑华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4993-5006
[8]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Ⅲ.两种水稻土颗粒有机质结构特征的变化 [J].
周萍 ;
Alessandro Piccolo ;
潘根兴 ;
Daniela Smejkalova .
土壤学报, 2009, 46 (03) :398-405
[9]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J].
罗希茜 ;
郝晓晖 ;
陈涛 ;
邓婵娟 ;
吴金水 ;
胡荣桂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740-748
[10]   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J].
赵霞 ;
张绍芬 ;
刘天学 ;
李潮海 ;
梅沛沛 ;
王小星 .
生态学报, 2008, (10) :4912-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