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坳陷桂中1井沥青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26
作者
贺训云 [1 ,2 ]
姚根顺 [1 ,2 ]
贺晓苏 [1 ,2 ]
陈子炓 [1 ,2 ]
彭平安 [3 ]
徐政语 [1 ,2 ]
马立桥 [1 ,2 ]
王鹏万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桂中坳陷; 桂中1井; 沥青成因; 固体沥青; 成藏模式; 油气勘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采用GC、GC-MS、稳定碳同位素、包裹体以及沥青反射率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桂中坳陷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来源及成因等进行了探讨。基于其成因特点,对桂中1井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对桂中坳陷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探讨了桂中坳陷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来源于中下泥盆统泥质烃源岩,为早期油藏原油高温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桂中坳陷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有:早期油藏的深埋导致原油裂解为焦沥青和甲烷;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造成"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统破坏;断裂导致盖层封闭性变差以及岩浆/成矿热液对其附近的油气藏产生严重破坏。此外,天然气扩散、微渗漏作用等也可成为桂中坳陷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桂中坳陷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断裂欠发育、岩浆活动影响较小的中西部地区是桂中坳陷有利油气勘探区。
引用
收藏
页码:420 / 425+431 +43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桂中坳陷改造期构造样式及其成因 [J].
吴国干 ;
姚根顺 ;
徐政语 ;
郭庆新 ;
陈子炓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 (01) :33-40
[2]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与分布规律 [J].
刘全有 ;
金之钧 ;
王毅 ;
李剑 ;
刘文汇 ;
刘志舟 .
石油学报, 2009, 30 (01) :46-50
[3]   卧龙河气田天然气成因及成藏主要控制因素 [J].
胡安平 ;
陈汉林 ;
杨树峰 ;
刘全有 .
石油学报, 2008, (05) :643-649
[4]   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及其沥青质裂解生气动力学模拟研究 [J].
王铜山 ;
耿安松 ;
熊永强 ;
廖泽文 ;
李霞 .
石油学报, 2008, (02) :167-172
[5]   四川盆地东北部气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研究 [J].
秦建中 ;
付小东 ;
刘效曾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65-1071+1161
[6]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J].
马立桥 ;
董庸 ;
屠小龙 ;
孙凤霞 ;
夏九峰 ;
杨兰英 .
石油学报, 2007, (03) :1-7
[7]   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 [J].
马永生 .
石油学报, 2007, (02) :9-14+21
[8]   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沥青、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J].
赵孟军 ;
张水昌 ;
赵陵 ;
刘培初 ;
达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2) :167-177
[9]   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富集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J].
张水昌 ;
朱光有 .
石油学报, 2006, (05) :1-8
[10]   海西-印支期中国南方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J].
陈洪德 ;
侯明才 ;
刘文均 ;
田景春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62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