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坳陷桂中1井沥青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26
作者
贺训云 [1 ,2 ]
姚根顺 [1 ,2 ]
贺晓苏 [1 ,2 ]
陈子炓 [1 ,2 ]
彭平安 [3 ]
徐政语 [1 ,2 ]
马立桥 [1 ,2 ]
王鹏万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桂中坳陷; 桂中1井; 沥青成因; 固体沥青; 成藏模式; 油气勘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采用GC、GC-MS、稳定碳同位素、包裹体以及沥青反射率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桂中坳陷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来源及成因等进行了探讨。基于其成因特点,对桂中1井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对桂中坳陷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探讨了桂中坳陷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来源于中下泥盆统泥质烃源岩,为早期油藏原油高温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桂中坳陷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有:早期油藏的深埋导致原油裂解为焦沥青和甲烷;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造成"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统破坏;断裂导致盖层封闭性变差以及岩浆/成矿热液对其附近的油气藏产生严重破坏。此外,天然气扩散、微渗漏作用等也可成为桂中坳陷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桂中坳陷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断裂欠发育、岩浆活动影响较小的中西部地区是桂中坳陷有利油气勘探区。
引用
收藏
页码:420 / 425+431 +43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The kinetics of in-reservoir oil destruction and gas formation: constraints from experimental and empirical data, and from thermodynamics[J] . Douglas W Waples.Organic Geochemistry . 2000 (6)
[12]  
Geochemical comparison of reservoir solid bitumens with diverse origins[J] . R.J. Hwang,S.C. Teerman,R.M. Carlson.Organic Geochemistry . 1998 (1)
[13]   高压对天然沥青结构组成演变的影响 [J].
高志农 ;
胡华中 .
沉积学报, 2002, (03) :499-504
[14]   从华南板块构造演化探讨中国南方油气藏分布的规律性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石油学报, 2001, (04) :24-30+7
[15]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现状及建议 [J].
王根海 .
石油学报, 2000, (05) :1-7
[16]   巴力—龙头山生物礁古油气藏的特征及成因 [J].
廖宗廷 ;
李光明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1) :92-95
[17]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中固体运移沥青的性质和成因 [J].
林峰 ;
王廷栋 ;
代鸿鸣 ;
王顺玉 ;
黄清德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1998, (03) :36-40
[18]   华南右江复合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 [J].
曾允孚 ;
刘文均 ;
陈洪德 ;
郑荣才 ;
张锦泉 ;
李孝全 ;
蒋廷操 .
地质学报, 1995, (02) :113-124
[19]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J].
廖宗廷 .
地质找矿论丛, 1994, (02) :1-9
[20]  
桂中坳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 蔡勋育,黄仁春.南方油气. 2003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