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生成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治理向度

被引:1
作者
刘占虎 [1 ]
张艳娥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公民社会; 社会转型; 非制度化; 政治参与;
D O I
10.13968/j.cnki.1009-9107.2011.04.012
中图分类号
D621.5 [公民权利与义务];
学科分类号
030202 ;
摘要
现代社会的转型是社会秩序趋向动态稳定与公民权益普遍发展的统一,公民普遍化政治参与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是现代政治体系的合理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凸显的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体系趋向合理化的伴随产物。公民社会的生成与社会政治体系的合理化是同一实践过程,亦是治理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逻辑向度。公民社会依存的社会中间力量生成有助于理顺国家政府与社会领域的依存维度,以及公民社会内含的公民主体意识和公民文化有助于培育理性的政治参与主体。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能仅仅看在政府主导构建下的可量化的相关民间组织的数量及增长态势,而应侧重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历史的视界动态地考察公民社会组织在促进中国"社会-政治体系"合理化方面的实际功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和谐社会视阈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治理思考 [J].
刘占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04) :97-102
[2]   个体理性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J].
孙晓春 .
学术研究, 2008, (04) :46-51
[3]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J].
俞可平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1) :109-122+207
[4]  
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杨学功, 2010
[5]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M]. 人民出版社 , 刘泽华, 2008
[6]  
国家与社会[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邓正来, 2008
[7]  
中国民间组织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黄晓勇, 2008
[8]  
比较政治学[M]. 东方出版社 , (美) 阿尔蒙德, 2007
[9]  
政治与政治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俞可平著, 2003
[10]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朱光磊等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