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的两种方法比较:以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为例

被引:11
作者
张文广 [1 ]
唐中海 [1 ]
齐敦武 [1 ]
胡远满 [2 ]
胡锦矗 [1 ]
白丹 [3 ]
机构
[1] 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3] 沈阳市第中学
关键词
大熊猫; 栖息地; 适宜性评价; 大相岭山系;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6.0279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景观因素赋值法(方法Ⅰ)和主成分分析法(方法Ⅱ)对大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方法Ⅰ的结果中中等适宜、适宜等级和最适宜等级所占的面积分别为94.62、45.46和0.21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4.17%、2.00%和0.01%;而方法Ⅱ的结果中,中等适宜和适宜等级所占的面积分别为623.03和170.27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27.49%和7.51%。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和景观因素,发现2种方法均能对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生境进行评价,但差异较大。方法Ⅰ评判因素较少,各因素所占比重较大,因素对整个评价结果影响很大,评价结果不精确,但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方法Ⅱ所需评判因素较多,野外搜集所需资料困难,累计贡献率很难达到95%,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为了减少评估误差,应将2种方法结合对动物生境进行评估。
引用
收藏
页码:1465 / 146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大熊猫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周洁敏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03) : 39 - 44
  • [2] Modeling the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s of households,land-scapes,and giant panda habitat. Linderman MA,,An L,Bearer S,et al. Ecological Modelling . 2005
  • [3]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human factors on wildlife habitat:The case ofGiant Panda. Liu J,,Ouyang Z,Yang Z,et al. Conservation Biology . 1999
  • [4] 大熊猫研究[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胡锦矗著, 2001
  • [5] 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动态变化研究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徐崇刚
    王庆礼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1) : 15 - 20
  • [6] 黄龙大熊猫对华西箭竹选择与利用的研究
    胡杰
    胡锦矗
    屈植彪
    杨冬雷
    [J]. 动物学研究, 2000, (01) : 48 - 52
  • [7]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
    张泽钧
    胡锦矗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18 - 21
  • [8]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
    欧阳志云
    刘建国
    肖寒
    谭迎春
    张和民
    [J]. 生态学报, 2001, (11) : 1869 - 1874
  • [9] 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
    武正军
    李义明
    [J]. 生态学报, 2003, (11) : 2424 - 2435
  • [10] 秦岭中段南坡景观格局与大熊猫栖息地的关系
    张爽
    刘雪华
    靳强
    李纪宏
    金学林
    魏辅文
    [J]. 生态学报, 2004, (09) : 1950 -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