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脑卒中对相关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张红星
周利
张唐法
机构
[1]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针灸疗法; 血液流变学; 头针; 脂类/血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6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以及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0-05/2005-06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8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2组:头针组66例和体针组62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5人为正常对照组,均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头针组:取健侧顶颞前斜线穴前神聪至悬厘雪、顶颞后斜线穴百会至曲鬓雪,从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从上至下连刺3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指下感到阻力减少时使针与头皮平行,刺入1.0~1.5寸,然后快速连续捻转,捻针速度保持在220次/min左右,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5min捻针1次,每次两三分钟,留针期间需配合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体针组:选穴肩、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8~10个穴位,用3.3~13.3寸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2组治疗均1次/d,6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1d,连续治疗4个疗程。③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判定2组治疗4个疗程后疗效。④于治疗前1d和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中国天津天美公司生产的LBY-N6型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⑤等级资料差异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组间比较u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头针组资料不完整患者36例未进入结果分析,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头针组30例,体针组62例,正常对照组15人。①头针组与体针组疗效差异不明显(u=1.77,P>0.05)。②头针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变率、血浆高切变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156~1.783,P<0.05~0.01);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穴t=2.240,P<0.05雪。③头针治疗后,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73~3.158,P<0.05~0.01),载脂蛋白A/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2.154,P<0.05)。④头针组治疗前血浆中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穴t=7.345,P<0.01雪鸦头针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穴t=5.943,P<0.01雪。骨禺结论:①头针治疗脑卒中疗效较好,且与体针治疗效果相当。②头针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脂类代谢异常、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内皮素与缺血性脑损伤 [J].
王蘋 ;
毕建忠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 (03) :225-227
[2]   内皮素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J].
崔敏 ;
贡沁燕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 (01) :64-68
[3]   急性脑缺血损伤的微循环障碍机制 [J].
闻名 ;
蔡定芳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04) :289-291
[4]   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 [J].
张海峰 ;
宣丽华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02) :12-13+16
[5]   头针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性、血脂、载脂蛋白的影响 [J].
张红星 .
中国中医急症, 2003, (05) :409-410+386
[6]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相关指标在中风诊断中的应用 [J].
王礼文 ;
顾洪璋 ;
葛亚东 .
中国微循环, 2002, (06) :359-360
[7]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J].
苏海洪 ;
包士尧 ;
王天佑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2, (03) :203-204
[8]   头针加电针治疗重型缺血性脑卒中 [J].
李春芳 ;
隋红霞 ;
尤春景 .
中国康复, 2001, (01) :44-44
[9]   中风病人血浆内皮素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关系的研究 [J].
徐旭日,邢振华,杨一丁,牛评光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5, (04) :219-221+257
[10]  
1983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84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