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目的与犯罪论的实质化——“中国特色”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罪机制

被引:72
作者
刘艳红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法目的; 刑法任务; 罪刑法定原则; 实质的犯罪论; 出罪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应由刑法目的与任务决定,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则应由罪刑法定原则赋予。《刑法》第3条"中国特色"的双向表述,使刑法目的、任务与罪刑法定原则各自应承载的刑法机能被混同和单一化为社会保护,并由此注定了刑法人权保障机能的先天缺失。针对体现入罪机能的我国罪刑法定原则,要通过犯罪论的实质化对刑罚规范和构成要件从实质上进行解释,将刑法虽有明文规定但尚未达到可罚程度的行为排除在处罚范围之外,以建立"有罪不一定罚"的出罪机制,从而实现经典罪刑法定原则以及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并区分刑法目的、任务与原则各自不同的机能使命。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走向实质解释的刑法学——刑法方法论的发端、发展与发达 [J].
刘艳红 .
中国法学, 2006, (05) :170-179
[2]   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 [J].
周光权 .
政法论坛, 2006, (02) :20-36
[3]   罪刑法定原则论纲 [J].
王充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 (03) :46-53
[4]   善待罪刑法定——以我国刑法第三条之检讨为切入点 [J].
付立庆 .
法学评论, 2005, (03) :41-52
[5]   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关系 [J].
周少华 .
法学研究, 2005, (03) :50-61
[6]   刑法理念与刑法解释 [J].
张明楷 .
法学杂志, 2004, (04) :11-14
[7]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适用界限 [J].
张明楷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 (01) :54-63
[8]   晚近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研究中的五大误区 [J].
刘艳红 .
法学, 2001, (10) :38-48
[9]   论罪刑法定原则及其中国化精神 [J].
蔡振亚 .
许昌师专学报, 2001, (04) :92-95
[10]   应然的论说与实然的评说——对新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中国特色”透析与质疑 [J].
武玉虹 ;
徐建峰 .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03)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