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1961—2006年大气能见度和消光因素变化趋势及原因

被引:25
作者
郑小波 [1 ]
王学锋 [2 ]
罗宇翔 [1 ]
陈娟 [1 ]
机构
[1] 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 云南省气候中心
关键词
能见度; 消光系数; 霾日; 气溶胶; 云贵高原; 大气污染;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2.010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根据云贵高原203个气象台站1961—2006年大气能见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和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采用倾向率方法对能见度和大气消光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还应用Mann-Kendall方法对>19km能见度、霾日数和消光系数的多年变化进行了气候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有84.2%台站出现了能见度减少趋势。减少最多为-11km·10a-1,最少为-1km·10a-1。减少的平均气候倾向率在1961—1979年为0.96km·10a-1,1980—2006年为1.6km·10a-1,高原平均能见度从60年代的约34km下降到目前的约27km。另一方面,有15.8%台站能见度有增加趋势,且多集中在人类活动较为稀少的高海拔山区。有71%的台站>19km能见度频率出现减少的趋势,平均倾向率为-2%·10a-1,主要出现在高原东部和中部人口和工业稠密区。该地区同时也出现霾日增加的现象。Mann-Kendall检测结果表明,>19km能见度频率减少和霾日数增加现象出现突变的时间相同。年平均消光系数发生突变的时间稍推后。认为能见度下降、消光因素增加的原因与人为排放污染物浓度增加有密切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14 / 31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
    黄健
    吴兑
    黄敏辉
    李菲
    毕雪岩
    谭浩波
    邓雪娇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01) : 61 - 70
  • [2]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陈东景
    [J]. 生态环境, 2008, (01) : 133 - 137
  • [3]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沈家芬
    冯建军
    谢利
    林燕
    莫测辉
    [J]. 生态环境, 2007, (04) : 1199 - 1204
  • [4] 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
    主春杰
    马忠玉
    王灿
    刘子刚
    [J]. 生态环境, 2006, (05) : 1029 - 1034
  • [5]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田宏
    [J]. 高原气象 , 2006, (04) : 633 - 642
  • [6] 再论相对湿度对区别都市霾与雾(轻雾)的意义
    吴兑
    [J]. 广东气象, 2006, (01) : 9 - 13
  • [7]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宫鹏
    郑循华
    翟盘茂
    张德二
    赵宗慈
    王绍武
    王会军
    罗勇
    陈德亮
    高学杰
    戴晓苏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 3 - 8+50
  • [8] 纵向岭谷区冬、夏水热条件空间分布研究
    曹杰
    何大明
    姚平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11) : 24 - 30
  • [9] 贵州省低纬山地气候变化趋势
    吉廷艳
    [J]. 山地学报, 2003, (04) : 422 - 427
  • [10]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宋宇
    唐孝炎
    方晨
    张远航
    胡敏
    曾立民
    李成才
    毛节泰
    MICHAEL BERGIN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4) : 468 -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