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品种更替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

被引:46
作者
吕硕
杨晓光
赵锦
刘志娟
李克南
慕臣英
陈晓超
陈范骏
米国华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模型; 粮食; 春玉米; 产量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50 a中国东北地区正经历着一次显著的增温过程,年平均气温每10a增加0.38℃。明确气候变化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新品种对产量的贡献对实际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利用通过参数调试与验证后的APSIM-Maize模型,对吉林梨树县春玉米的产量潜力进行模拟分析,解析了不同年代育成的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明确了气候变化对春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以及品种对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假设1961-2010年种植的玉米品种不改变,种植20世纪60年代的农家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7 879 kg/hm2,种植70年代育成品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11 482 kg/hm2,种植80年代育成品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12 148 kg/hm2,种植90年代育成品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13 400 kg/hm2,种植2000年以后育成的玉米品种50 a平均产量潜力为14 139 kg/hm2,随玉米品种育成年代的后移而增大;1961-2010年随着新品种的育成而不断更替品种时,产量潜力50 a平均值为11 537 kg/hm2。在栽培管理措施不改变的条件下,1961-2010年种植同一品种,产量潜力呈下降的趋势,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表现出负效应,减产率在22%26%,生育阶段内日照时数的下降是产量潜力下降的主要气候因素;当品种不断更替时,玉米的产量潜力呈上升的趋势,新品种的增产贡献率为46.1%79.0%,品种的改良对气候变化的负效应有一定的补偿作用;新玉米品种从开花到成熟生育阶段天数延长,成熟期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增大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9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 [1] 中国玉米生育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翟治芬
    胡玮
    严昌荣
    刘勤
    刘爽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22) : 4587 - 4603
  • [2]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
    钱春荣
    于洋
    宫秀杰
    姜宇博
    赵杨
    王俊河
    杨忠良
    张卫建
    [J]. 作物学报, 2012, 38 (10) : 1864 - 1874
  • [3] 基于APSIM模型旱地春小麦产量对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李广
    李玥
    黄高宝
    罗珠珠
    王琦
    刘强
    燕振刚
    赵有益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8) : 1088 - 1095
  • [4] 近30年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钟新科
    刘洛
    徐新良
    游松财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5) : 94 - 101
  • [5] 气候变化下东北春玉米品种熟型分布格局及其气候生产潜力
    袁彬
    郭建平
    冶明珠
    赵俊芳
    [J]. 科学通报, 2012, (14) : 1252 - 1262
  • [6]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
    纪瑞鹏
    张玉书
    姜丽霞
    张淑杰
    冯锐
    陈鹏狮
    武晋雯
    米娜
    [J]. 地理研究, 2012, 31 (02) : 290 - 298
  • [7] APSIM玉米模型在东北地区的适应性
    刘志娟
    杨晓光
    王静
    吕硕
    李克南
    荀欣
    王恩利
    [J]. 作物学报, 2012, 38 (04) : 740 - 746
  • [8] 不同产量潜力玉米品种群体生理参数研究
    谷岩
    胡文河
    王楠
    陈喜凤
    梁煊赫
    岳杨
    吴春胜
    [J]. 玉米科学, 2011, (05) : 73 - 77
  • [9]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李向岭
    李从锋
    葛均筑
    侯海鹏
    赵明
    [J]. 玉米科学 , 2011, (02) : 95 - 100
  • [10]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近58a演变特征
    黄晚华
    杨晓光
    李茂松
    张晓煜
    王明田
    代姝玮
    马洁华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7) : 50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