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被引:518
作者
屠国元
朱献珑
机构
[1]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3] 湖南 长沙
关键词
译者; 主体性; 误读; 阐释学; 目的性翻译; 创造性叛逆; 文化过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59 [翻译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对现代哲学阐释学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域融合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入手,由此论证误读存在的合理性。误读的存在使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呈现多元开放的趋势。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产生误读;由于理解的历史性,特殊历史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目的性翻译;偏见的存在说明翻译不是对原作的简单复制,而是译者对原作创造性的叛逆;译者的当下视域与原作的视域永远都无法完全融合,因此翻译中的文化过滤就不可避免。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同时文中对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也做了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J].
查明建 ;
田雨 .
中国翻译, 2003, (01) :21-26
[2]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 [J].
张德让 .
中国翻译, 2001, (04) :23-25
[3]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 [J].
崔丽芳 .
南开学报, 2000, (03) :47-52
[4]   论哈·布鲁姆“诗学误读” [J].
胡宝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03) :1-4
[5]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译者形象 [J].
屠国元 ;
肖锦银 .
中国翻译, 1998, (02) :27-30
[6]   《老子》在欧洲 [J].
北辰 .
宗教学研究, 1997, (04) :102-106
[7]   文化“差异”与翻译 [J].
许钧 .
中国比较文学, 1997, (01) :67-78
[8]  
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吕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9]  
翻译·文学·文化.[M].孙慧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真理与方法.[M].(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