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活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61
作者
胡素云 [1 ]
蔚远江 [2 ]
董大忠 [1 ]
李峰 [2 ]
王玉满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油气聚集; 断裂活动; 基底断裂; 盖层断裂; 砂体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NE、NW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主要发育NE、NW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NE向基底断裂的“隐性”活动导致上部盖层破碎,使早期的二叠纪古凸起带成为浅表断裂破碎带。河道水系的冲刷下切极易取其走向,从而控制了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的主河道及主砂体沿NE向主断裂构造线及早期凸起带的展布,进而也就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早期原生成藏与晚期调整次生成藏和再分配,盖层断裂通过与基底断裂的(反)树丫型、阶梯型、交叉型3种耦合方式形成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组合而控制成藏,两类断裂在活动期和静止期控藏作用各不相同。腹部凸起区及斜坡上部为“三位一体”断控砂体次生成藏模式,凹陷区和斜坡下部还可能存在低幅度背景相控砂体原生(—混生)成藏模式。油气沿古梁聚集的构造本质是基底断裂显性及隐性活动的上延穿层效应。基于这2种模式,提出了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和勘探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及勘探思路
    吴金才
    孟闲龙
    王离迟
    曹波
    张建中
    朱允辉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 682 - 685
  •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二叠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
    蔚远江
    何登发
    雷振宇
    尹成
    张立平
    胡素云
    董大忠
    [J]. 地质学报, 2004, (05) : 612 - 625
  • [3]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何登发
    陈新发
    张义杰
    况军
    石昕
    张立平
    [J]. 石油学报, 2004, (03) : 1 - 10
  • [4]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
    赵文智
    胡素云
    汪泽成
    董大忠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5) : 1 - 5
  • [5] 陆梁隆起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张年富
    张越迁
    徐常胜
    王斌
    查明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4) : 281 - 283
  • [6] 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
    丁文龙
    金之钧
    张义杰
    胡文煊
    汤良杰
    姚素平
    [J]. 地学前缘, 2002, (03) : 102 - 102
  • [7]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新进展
    陈新
    卢华复
    舒良树
    陈新
    王惠民
    张国清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03) : 257 - 267
  • [8] 东营凹陷古构造对下第三系储集体的控制作用
    马丽娟
    解习农
    任建业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2) : 64 - 66+89
  • [9] 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
    李玉喜
    庞雄奇
    汤良杰
    姜振学
    周瑞年
    蒋武明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 65 - 68
  •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李振宏
    汤良杰
    丁文龙
    姚素平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 40 -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