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晚第三纪盐源构造逸出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构造控制

被引:13
作者
李勇
侯中健
司光影
周荣军
梁兴中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
[2]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质研究所
[3] 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 四川成都
[4] 四川成都
关键词
盐源盆地; 构造逸出盆地; 充填样式; 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 沉积响应; 晚第三纪; 青藏高原东南缘;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1.03.006
中图分类号
P534.6 [新生代(界)];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位于夹持于鲜水河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川滇块体的东南缘 ,并夹于木里弧与盐源弧形构造之间 ,为东西向展布并向南东凸出的弧形盆地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磨拉石 ,是一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具有总体先向上变细后向上变粗变浅的完整沉积旋回 ;盆地自南而北的充填样式总体显示为冲积扇 (水下扇 )—深湖—湖沼—河流冲积平原 ,为一个南厚北薄楔形盆地 ,沉积特征表明该盆地具有单断张性盆地的充填特征 ,盆地的性质属构造逸出盆地。其成因机制为在印亚碰撞导致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过程中 ,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作用使该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下逆冲系统转变为引张状态下的向南东的构造逃逸系统 ,从而在川滇块体内形成晚第三纪盐源盆地 ,盆地的长轴垂直于川滇块体南东向挤出方向。因此 ,晚第三纪盐源盆地是大陆块体侧向挤出作用的沉积响应 ,沉积物的时代研究表明川滇块体这次挤出构造事件出现的时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 ,其与 Tapponnier(1986 )大陆块体侧向多期挤逸模式最后一期挤出事件相对应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造山作用与沉积响应 [J].
李勇 ;
王成善 ;
曾允孚 .
矿物岩石, 2000, (02) :49-56
[2]   川滇菱形地块白垩纪古地磁学特征 [J].
刘育燕 ;
乙藤洋一郎 ;
玉井雅人 .
地球科学, 1999, (02) :37-40
[3]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与青藏高原东部流变构造 [J].
陈智梁 ;
刘宇平 ;
张选阳 ;
赵济湘 ;
唐文清 ;
邓昌蓉 ;
B.C.Burchfiel ;
R.W.King ;
L.H.Royden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62-270
[4]   沿大型走滑断裂系的隆升 [J].
赵越,徐守礼,杨振宇 .
地质科学, 1996, (01)
[5]   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 [J].
李勇,曾允孚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 (03) :46-55
[6]   滇西地区构造形变特征 [J].
钟嘉猷 .
地质科学, 1992, (S1) :50-59
[7]   龙门山-大雪山-锦屏山推覆构造带特征 [J].
唐若龙 .
四川地质学报, 1991, (01) :1-9
[8]   大型走滑断层——碰撞后陆内变形的重要形式 [J].
钟大赉 ;
P.Tapponnier ;
吴海威 ;
张连生 ;
嵇少丞 ;
钟嘉猷 ;
刘小汉 ;
U.Schaerer ;
R.Lacassin ;
P.Leloup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9, (07) :526-529
[9]  
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骆耀南等著, 1998
[10]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李思田主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