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被引:18
作者
兰丰
刘传德
周先学
王志新
鹿泽启
姚杰
柳璇
姜蔚
机构
[1]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烟台)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烟台)
关键词
二氰蒽醌; 吡唑醚菌酯; 枣; 残留; 风险评估; 安全间隔期;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S255.7 [果蔬加工品标准与检验]; TS201.6 [食品安全与卫生];
学科分类号
083203 ; 100403 ;
摘要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检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在枣中的消解动态、最终残留水平以及膳食摄入风险。样品加盐酸后,用乙腈匀浆提取,Florisil柱净化,HPLC-VWD检测,外标法定量。运用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 D)对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不同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在0.1~5 mg/kg添加水平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6%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9.6%之间;两种农药在枣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1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5~2.5 d和12.4~18.4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3.83和<0.1~3.07 mg/kg。对2~6、7~14、18~30和60~70岁4类人群进行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施药后7 d,枣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2~6岁的幼儿存在不可接受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其他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较低;二氰蒽醌在施药后7、14和21 d,吡唑醚菌酯在14和21 d对4类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枣树炭疽病,用药量为2.67 g/kg,施药间隔期7 d,最大施药次数3次,采收间隔期14 d,收获期的枣对各类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706 / 71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醚菌酯和腐霉利在温室草莓中的残留行为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J].
赵尔成 ;
朱晓丹 ;
郑尊涛 ;
贾春虹 ;
余苹中 ;
贺敏 .
农药学学报, 2015, (01) :75-82
[2]   吡唑醚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及安全性评价 [J].
石凯威 ;
郑尊涛 ;
马成 ;
李莉 .
农药, 2015, 54 (01) :45-47+57
[3]   苹果农药残留风险评估 [J].
聂继云 ;
李志霞 ;
刘传德 ;
方金豹 ;
王成 ;
郭永泽 ;
雷绍荣 ;
李海飞 ;
徐国锋 ;
闫震 .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 (18) :3655-3667
[4]   葡萄茎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研究 [J].
郭立新 ;
段丽君 ;
段维军 ;
陈先锋 .
植物检疫, 2014, (05) :1-5
[5]   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及柑橘中二氰蒽醌的残留量 [J].
马婧玮 ;
李萌 ;
张军锋 ;
刘继红 ;
吴绪金 .
现代农药, 2014, 13 (03) :43-45
[6]   吡唑醚菌酯防治草莓、苦瓜及黄瓜炭疽病田间试验 [J].
汪建国 ;
赵帅锋 ;
徐云红 ;
胡选祥 ;
柯汉云 ;
洪智慧 .
中国园艺文摘, 2014, 30 (05) :56-58
[7]   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及药效 [J].
张帅 ;
李世雄 ;
杨太新 ;
刘颖超 .
植物保护, 2013, (06) :160-163
[8]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J].
闫晓阳 ;
徐金丽 ;
徐光军 ;
杨立强 ;
宋超 ;
李义强 ;
王秀国 .
农药学学报, 2013, 15 (05) :528-533
[9]   二氰蒽醌在几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 [J].
焦少俊 ;
石利利 ;
单正军 ;
孔德洋 .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2, 33 (11) :23-28
[10]   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上的残留动态 [J].
张少军 ;
郑振山 ;
陈勇达 ;
王莉 ;
钱训 .
中国蔬菜, 2011, (18) :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