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地区碰撞构造与塔里木盆地的改造

被引:12
作者
丁道桂
罗月明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碰撞构造; 同位素年龄; 盆地改造;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帕米尔地区碰撞构造的岩石与同位素年龄记录了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的运动,经历了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113±1.5Ma~71.1±1.4Ma)、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发生碰撞(36.95±1.2Ma)、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后持续榨挤(6.69~6.80Ma)等3个阶段。处于帕米尔冲断带前缘的塔西南侏罗—白垩纪/老第三纪前陆盆地,经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作用改造后,仅留下麦盖提斜坡带和塔中-巴楚前缘隆起带两部分;中新世—第四纪前陆盆地的沉降中心向北迁移至叶城-喀什一线,快速的沉降作用堆积了5000~6000m的粗碎屑沉积物。天山造山带南侧的库车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结构上比较完整,改造程度小于塔西南,保留了依奇克里克-克拉苏侏罗—白垩纪/老第三纪前渊沉降带、秋立塔格-亚肯斜坡带和牙哈-塔北前缘隆起带;在中新世碰撞作用期间,大部分三叠-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则形成了逆冲断层与断弯-断展褶皱带,秋立塔格-亚肯斜坡带的滑脱断层与滑脱褶皱的递进变形带;之后,又被向南迁移的拜城-阳霞上新世—第四纪凹陷所叠加、覆盖而保存,具备了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条件。中新世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后榨挤与平移挤出作用阶段,在喀什坳陷内形成英吉莎、明遥路等深层原地变形体背斜,西天山山前的阿图什背斜、克拉苏背斜、塔浪河、阿拉布拉克等深部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3+77 +7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塔里木盆地逆冲断层下盘遮挡圈闭 [J].
吕俊祥 ;
丁道桂 ;
刘光祥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4, (03) :254-257
[2]   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 [J].
贾承造 ;
何登发 ;
陆洁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21-125+169
[3]   中国气藏主要形成、定型于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J].
王庭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26-132
[4]   库车前陆盆地喜马拉雅运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曾联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75-179
[5]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凹陷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特征 [J].
罗金海 ;
周新源 ;
邱斌 ;
杨芝林 ;
尹宏 ;
尚新璐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99-203
[6]   柴达木盆地北部碰撞构造与盆地改造变形 [J].
马金龙 ;
李凤君 ;
贾庆军 .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04) :291-295+300
[7]   活动论构造历史观 [J].
朱夏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1, (03) :201-209
[8]  
碰撞构造[M]. 地质出版社 , (英)考沃德(Coward,M.P.),(英)里斯(Ries,A.C.)著, 1990
[9]  
西昆仑造山带与盆地[M]. 地质出版社 , 丁道桂等著, 1996